6月16日,广西医疗服务百姓口碑榜(南宁)迎来专家及大众评审会。本次评审有医院管理专家、政协委员、电视问政评议员,也有医生的家属、退休老教授以及普通患者。3位专家评审和5位大众评审结合网络投票结果进行评议,对本次医疗口碑榜评选活动给予了高度认可。
把医疗口碑榜做成品牌
广西医疗服务百姓口碑榜(南宁)的网络投票于5月31日零时结束,产生出综合实力、医德医风、就医体验、公益先锋等4个榜单的投票结果。为期1个月的投票过程中,还收获了一大批发生在医院里的感人、温暖的故事。从网络投票的结果看,4个榜单呈现出来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度。通过专家及大众评审进一步推敲、反馈,则更让公众信服。
专家评审之一,广西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医院管理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邦表示,作为一名曾经在医院工作过20多年的医生,他认为这样的活动对缓解目前的医患关系,让老百姓进一步了解医院,促进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等,都具有非常正面积极的作用。
“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专家评审姚华,是广西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自治区政协委员。这些年,围绕如何缓解医患矛盾,政协委员提了大量的提案。在他看来,真正要缓解医患矛盾,需要的是社会各方的努力,不光是政府引导,舆论引导和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疗口碑榜的评审活动,是从媒体角度推动医患关系的缓解,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民生福祉发挥了积极的舆论监督作用。
姚华建议,今后医疗口碑榜评选活动应该继续做大做强,定期发布公立医院医疗口碑评价报告,在评审过程中,把老百姓的口碑,医院的反馈,监管部门的意见等,多角度呈现出来。有故事,有分析,有指导性意见,形成指导老百姓就医的权威品牌。
用公信力打造权威榜单
口碑榜由老百姓的口碑组成,再服务于老百姓。作为南宁市电视问政评议员,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华政认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和南国早报一起打造这样一个榜单,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公信力。一方面方便老百姓了解南宁的医院,看病就医时有一个参考,另一方面对医院是一种触动,上榜的要保持,没上榜的要追赶。
大众评审从另一个角度,用自己的经历诠释口碑的含义。市民张勇常在两个不同的身份之间切换:作为普通患者,排队看病时他难免牢骚;但他也是医务人员的家属,妻子在儿科急诊值夜班时曾一夜看130个病人,工作强度之大,外人难以体会。
这样的身份和经历,让张勇更能理性地看待医患关系。他认为,医疗口碑榜还可以继续拓展,通过组织换位体验等活动,成为推动医患坦诚相对的桥梁。
老教授李光炎则呼吁理性看待榜单结果。投票的票数确实是个参考依据,但并不绝对。无论是医院的服务,还是患者的评价,都应该客观看待,这样才能更好地理顺医患关系,缓解矛盾。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张若凡/文 苏华/图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