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广西人牛哄哄!在牛圈里走出了一名金属中毒防治专家!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1977年冬天,570多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录取27万人,录取率约4.7%,姜岳明幸运地成为这27万人中的一员。高考,改变了他的人生,也使他由迷茫的插队知青成长为致力于推动职业中毒防治研究的专家。

▲图为1979年10月,在读大学的姜岳明与弟弟妹妹合影(左一为姜岳明)。 姜岳明供图

全家人和高考有不解之缘

1977年,20岁的姜岳明已在贵县(今贵港市)三里公社吉塘大队插队两年多。同年初的某一天,一位长辈来他家做客,闲谈中提到全国有可能恢复高考。他很高兴,马上找出高中数理化和语文课本带回生产队。周末有空,他便骑上两个小时的自行车,从插队的公社回到县城,到高中母校请教老师。

姜岳明回忆,1977年高考,他语文没发挥好,但还是接到了广西医学院(现广西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时,他正在牛圈里干活。他填报的志愿是比较好就业的工科,尽管后来被调剂到小众的预防医学专业,也欣然接受。

姜岳明一家和高考也有不解之缘。妹妹和他同一年高考,但落榜了。后来,妹妹和弟弟相继考上了中专、大学。他妻子家里有5个兄弟姐妹,其中3个也在1977年参加高考,只有哥哥考上。1977年,他妻子也参加了高考,但是数学考得差,次年才上了大学。姜岳明参加高考30年后的2007年,他儿子也参加高考,并考上同一所大学的本硕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背熟26个字母就能进快班

1978年2月,姜岳明进入广西医学院77级学习,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别看我现在能流利地操一口英语、法语,也懂意大利语,但当时是另一个样子。”他回忆,77级的大学生外语很薄弱,当时,只要能熟背26个英文字母,就可以进英语快班学习,“但很多同学选了慢班”。

1997年10月,姜岳明被公派赴法国南锡留学。2002年5月,意大利一名和他有科研合作的教授,希望他申请攻读意大利西西里岛巴勒莫大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博士学位。6月中旬,他抵达该大学后,才得知两天后的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可以用英语或法语,但口试5分钟的自我介绍必须用意大利语。

“我只好临时抱佛脚,请住宿小酒店的工作人员帮忙。”姜岳明回忆,工作人员让她读中学的弟弟把英语自我介绍翻译为意大利语,然后一句一句地教他诵读,自己也反复练,最后顺利通过了面试。

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

姜岳明的科研方向是“职业卫生与神经毒理学研究”。广西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从事锰作业工人较多,工人的健康容易受到金属污染的危害和影响。如今,已是毒理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的他,已率领团队开展长达数十年的锰中毒、铅中毒等防治研究,一些研究成果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姜岳明说,他们那代人特别珍惜高考带来的人生路径改变,求学工作都比较能吃苦、不怕累。作为较早一批出国的学者,国外对待科研的严谨氛围,也让他受益匪浅,“实验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全部推倒重做”。

从国外学成归来后,姜岳明几乎没有节假日,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上。他认为,做学问的人一定是很辛苦和寂寞的。“例如做动物实验,整天面对的就是动物、饲料、试管、试剂和生化反应过程,非常枯燥。”在他看来,如今不少年轻学者今天立项,数个月后就出成果,还有人为了得到一个“肯定的结果”不惜造假,这种心态不适合搞科研。“宁愿拿不出阳性结果,也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医学事物的真相,这是科学家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品德。”姜岳明说,做科研的人,一定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心态。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郭燕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