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聚焦高考40年】高考考题反映着社会变迁,从抽象变得“接地气”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作文  紧扣时代变化 弘扬主流价值观

来源  丨 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每年高考,没有哪道考题引发的关注和争议会像作文题那么大。纵观历年高考作文题,大多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

初期书写家国情怀

回看4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曾21年参加高考评卷的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玉秋认为,不管作文考题如何变化,始终都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相连,从未偏离。

陈玉秋还记得1977年高考的作文题是《难忘的日子》。“那个时代的作文题多带有浓郁的政治色彩”,例如1978年的作文考题,要求缩写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逐步展开,社会秩序重建。处在这样的历史转折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与改革开放所关注的“精神文明”“品行”成为高考作文的核心文化。

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三级教授宾恩海于1982年参加高考。他说:“当时,中国正处于长久封闭的社会系统被打破后激情洋溢的最初阶段。”当年的高考作文要求考生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题写作。宾恩海认为,当时人们的情感审美在很大程度上切近于所处时代的政治意识形态。
也是这年,广西高考考场上出现了第一篇满分作文。

材料作文一直是主要形式

1983年,一幅漫画让材料作文首次出现在高考场。直到1998年话题作文出现,材料作文都一直是高考作文的主要命题形式。此时,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在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步暴露。作文题开始通过现实生活材料,引导考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999年高考考场上,出现了一道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的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高考作文倡导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就从这里开始。”陈玉秋回忆说,1997年至1998年,社会开始反思语文教育,并展开了大讨论,那也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奏。

1999年这道题则让人们看到了高考作文的另一种形式——话题作文,打破了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陈玉秋说,话题作文最大的优点,也是备受人们好评的地方就是它的自由性、自主性。考生只需结合话题相关的观点作文即可,是真的个性化作文,有利于选拔人才。那个时期,出现了不少至今看来依旧形式新颖、令人惊艳的好作文,比如当年广为流传的《赤兔马之死》。但也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考生靠形式取胜,忽略了内容本身。并且,因为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考生可以事先准备作文模式和范文,滋生了“抄袭”“套作”现象。

关注现实或是今后趋势

2013年开始,作文回归社会现实。如2014年的考题“农民工老王生病住院”等,基本都是真人真事。现实材料成为了高考作文出题的主流,多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能量。此时,新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出现。虽然这种形式能减少考生“套作”的机会,但也一定程度限定了考生发挥的空间。陈玉秋说,事实上,如今的高考作文不限制文体,记叙、议论、散文甚至诗歌都能写出好文章,但考场上却很难见到令人怦然心动的文章了,“信息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习惯、高考作文模式化的训练方式,让考生不再我手写我心,更多的文章写出了策论的感觉。”

高考作文40年,陈玉秋表示,写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时代已经过去,写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的时代已经到来,考生关注心灵,在作文中表现社会责任与担当将是今后高考作文的大趋势。

1977级考生尹庆南考上广西航运学校后,与同学在校园合影。后排中间(左三))为尹庆南。 图片由本人提供

数学  能明显拉开考生差距 从抽象变充满“烟火气”

来源  丨 南国早报记者 雷倩倩

南宁二中数学特级教师卢瑞庚有23年数学教学经验,曾多次参加高考数学评卷工作。在他看来,数学是高考选拔人才最为关键的一环。数学能“强有力”拉开考生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选出更优秀的人才。

知识点和题型变化不大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数学一直被绝大多数考生视为“最难攻克的一环”。不过在卢瑞庚看来,除了难之外,相对稳定也是高考数学的特点,考查的知识点、题型变化都不是特别大,很少有颠覆性的改变。

记者翻阅史料了解到,197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的《1978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规定了当时高考命题的范围,考试内容以初等数学知识为主,包括平面几何、解三角形、初等函数等,复数、排列组合、极限等知识都没有列入高考范围。据当年参加高考的人回忆,那时的高考数学试题比较简单、直白,如直接要求分解因式等。

进入1983年,高考数学才开始尝试选择题。1984年以后则基本稳定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种,一直沿用至今。

试卷结构曾几次优化调整

上世纪90年代,高考数学开始过渡到以考查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为核心,并几次对试卷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比如,1990年将高考数学试题从24个小题增加到26个,1992年又增加到29个小题。这个举措增加了考查知识内容的覆盖面,也分散了难点,有效地控制了试卷的整体难度。

2000年,卢瑞庚所带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班参加高考。接下来的12年里,广西高考数学的范式相对稳定。据卢瑞庚介绍,这个时期,根据教材变化,高考数学逐步和高等数学接轨,引入了概率、导数等内容,原来重点考查的复数等知识点开始慢慢弱化。

最近几年更加接地气

2015年,广西考生迎来新课改之后的第一次高考。这一年,广西高考取消了为“奥数”省赛区一等奖选手高考加20分的政策。卢瑞庚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奥数”十分火爆,因为加分对每个考生的吸引力都十分大。随着加分政策取消,这股风潮慢慢冷却。

新课改后,高考数学更重视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意性、核心素养。这无疑对考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卢瑞庚告诉记者,新课改后,数学开始提出“数学文化”的概念,比如直接用文言文出高考题。考生首先要有文言文功底,理解试题才能解题。

不仅如此,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愈发与现实情境相联系,也更接地气,带着“人间烟火气”。卢瑞庚举例说,现在解答题多让考生解决一个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今年让考生运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决“酸奶进货”的问题,这时考生不仅仅要会“算”,还要运用逻辑思维对数据处理、分析,“这也是适应大数据时代的一个侧面”。


英语  曾经奇葩且不实用 如今重视实际应用

来源  丨 南国早报记者 罗暘

6月21日,南国早报记者请资深英语教师,对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英语试题的变化进行了解析。

刚恢复高考时题目很简单

据了解,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英语在高考中并非必考科目,仅要求报考英语专业的考生参加英语考试。随后几年,英语科目陆续从不统一要求考查、不计入高考总分,到部分计入总分且权重不断提高。到1983年,英语高考成绩开始100%的计入总分。

英语教师覃丹丹从事高考英语应考培训10多年,对历年英语高考题研究颇深。她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英语高考题现在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基本上只考查单词或单句,现在的初中毕业生都能拿高分。题型以单词拼写、填空为主,一些题目的题干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政治色彩。

一些题型曾奇葩而不实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高考英语开始尝试考查考生的听、读能力,但由于设备不足无法全面铺开听力测试,只能以语音题代替。比如2000年广西高考英语的前5题,就是要求考生找出单词中划线部分读音相同的选项。

覃丹丹认为,这样的题型实在是有点奇葩,且不实用。如2000年的第2题,就要求考生分辨northern(北方)中“th”是发清辅音还是浊辅音。而实际上即便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也经常弄不清这些区别,但在日常交流中也没有丝毫影响。类似的不贴近实际应用的题目,在同时期还有不少。

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重视实际应用。在英语听力设备得到普及的背景下,高考听力题在全国各省逐渐铺开。听力题的录音带语速也曾出现过快慢之争。近几年的听力题,语速更接近外国人日常实际交流语速,实用性进一步提高。

占分值“大头”的阅读理解,出现了一个主题下给出几篇标题式短文进行阅读的题型,借此考查考生快速阅读英语报刊、浏览英文新闻网站的能力。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阅读理解喜欢截取外国报刊文章不同,高考英语的阅读理解题几乎都找不到出处。不过文章内容大多是一些比较生活化的内容,比如纽约发生大停电后的情况等。

另一个“大头”英语作文,也几乎每年都以写一封电子邮件为作文形式,邮件内容大多是社交中常见的情景,实用性比较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