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城会玩!广西这些在校学生到KTV都会吸“K粉”,称只是兴奋剂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据自治区公安厅禁毒总队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区现有吸毒人数为15.29万,其中18~35岁的青少年为9.91万,所占比例为64.8%;在这9.91万人当中,18岁以下未成年吸毒人数约2700名,所占比例为1.80%。与此同时,因未成年人吸毒衍生出来的未成年人毒品犯罪同样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缘何吸毒甚至走上贩毒道路?家境不错的在校生为何会以向同学贩毒为傲?……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之际,南宁市江南区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副庭长费昌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通过多个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为广大未成年人及家长敲响警钟

案例一:在校生为取得价值认同贩毒

2014年9月22日、25日,韦某在南宁市江南区某技校学生宿舍内,以每包35元的价格,两次向同学贩卖毒品K粉各一小包。同年11月5日下午,韦某又在该学生宿舍内,以每包50元的价格向4名同校同学贩卖毒品K粉各一小包。同年11月6日晚,韦某在学校门口以500元的价格从贩毒人员手中购买到一包毒品K粉,准备转卖给同学。在韦某携毒返回宿舍的途中,学校保卫科人员将他截住,当场缴获毒品K粉9.54克。

法院认为,韦某明知是毒品仍向同学贩卖,情节严重,已构成贩卖毒品罪。韦某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客观上由于其监护人监管不到位,并受到不良青年影响;主观上因其本人法律意识淡薄所致。因韦某系未成年人,作案时系在校学生,其父母也支持其回归校园继续学业,具有监管条件,故认为其没有再犯罪的危险,依法判决韦某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六个月,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元。

法官建议:找到其他兴趣点 助孩子重回主流价值圈

法官说:“韦某是独生子女,自小受父母溺爱,其父母在钦州老家打工,平时忙于工作对他监管不力,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他在接触了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后,就沾染上了毒品。”法官表示,他当时曾与韦某谈心,发现家境并不差的韦某贩毒竟是为了取得价值认同,“他当时学习成绩不好,内心孤独,总觉得向同学推销了毒品,就会有一群人会跟着他,他由此获得价值认同”。判决生效后不到两个月,韦某的父母就替他在钦州老家联系到了另一所学校,让他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如今两年过去了,韦某不仅坚持每个月都给法官寄来一封自己的总结,还按时完成了法院给他设定每天都要完成的作业,如每天写一篇日记,思考自己如何才能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有何人生目标、感恩和自我鼓励等。

法官说,像这一类的孩子,父母除了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从客观条件上让其与原来的不良交际圈彻底剥离外,还要帮助他在其他兴趣爱好方面找到价值认同,让曾经脱离主流价值圈的孩子重新回归其中,才能真正融入正常的生活。作为学校方,则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及课余生活环境,让每个孩子最大可能地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取得认可,从而避免孩子因为在学校找不到价值认同而走上邪路。

案例二:14岁少年因无人管教两进宫

2013年3月22日,14岁的少年李某因犯抢劫罪被江南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三年。让费昌祥没想到的是,同年5月19日,再次传来李某因贩毒被公安机关抓获的消息。李某在南宁市江南区10+1商业大道一楼梯口处,以150元的价格将一小包K粉贩卖给另一未成年人雷某。两人交易完毕后即被公安机关查获。

同年11月20日,江南区法院撤销了此前对李某宣告缓刑二年的执行部分,判决李某犯抢劫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八百元;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拘役4个月,并处罚金五百元;决定执行有期徒刑一年九个月,并处罚金1300元。

法官建议:给青春期的孩子多一点关注

法官称,很多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父母忙于生计,在时间和精力上都缺乏管教孩子的条件,李某就是其中之一。

“从第一次办他的案子到他再进宫,相隔不到两个月,当时我很震惊,于是找他谈了话。”法官说。当时李某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对他说:“我上次被判了回去后,和父母吵了一架,然后就离家出走了,因为身上没钱就到一个朋友家住,他包我吃住玩,条件就是我帮他给别人送毒品,既然我住人家的吃人家的,他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咯。”后来据法官了解,这个收留李某的“朋友”,同时还养着好几个像李某这样的未成年人当“马仔”。而李某的父母也无奈地表示自己“每天早上出门的时候孩子还没醒,深夜工作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管教孩子实在有心无力”。

对这一类孩子,法官建议,身为父母应从中吸取教训,在忙于工作、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和引导,更应对毒品有个基本的认识,并像安全教育一样从小给孩子提提醒、普普法。

案例三:被抓后称“K粉只是兴奋剂”

黄某系广西某技工学校学生,2013年9月,17岁的黄某在该校校门前下坡处,以100元的价格将一小包K粉贩卖给陈某。同时晚上7时许,黄某又与陈某再次约在江南区五一路新屋菜市附近一酒店门前,以100元的价格交易K粉。交易时,公安人员将两人查获,并从黄某处缴获用透明塑料袋封装的K粉三小包及毒资100元。

法院认为,黄某明知是毒品仍予以贩卖,且贩毒两次,其行为已构成贩卖毒品罪。鉴于黄某作案时未满十八周岁,归案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罪态度较好,对其予以从轻处罚。故判决黄某犯贩卖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000元。

法官建议:纠正扭曲的价值观

法院经调查了解到,黄某平时性格较外向,家庭关系较好,对于为何要贩毒,黄某自称“能跟同学分享我在外面学到的、他们都不懂的新玩法,感觉很有面子”。

原来,黄某自从与外校的一些学生接触后,发现他们每次到KTV等一些娱乐场所玩都会安排吸“K粉”这项活动来助兴。渐渐地,黄某也就习以为常了,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有助娱乐的兴奋剂而己,甚至认为在别人生日派对上送毒品也是很时尚、有面子的礼物。

对于这类未成年人,法官认为,纠正已经被扭曲的价值观是当务之急,无论是学校还是父母,都应避免毒品预防教育出现盲点。孩子们都是追求新鲜事物的,对于孩子们探求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家长和学校都不应扼杀。但对于这些新鲜事物,孩子们的辨别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经常与孩子们沟通交通,及时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交际圈的情况,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社会常识、法律常识及辨识方式,从而尽可能避免孩子们接触到违法事物或在孩子们接触到违法事物时及时制止。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彭宁莉 通讯员 张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