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只知道“985”“211”高校,那可就落伍了,教育部已经启动了“双一流”建设,“双一流”大学将成为未来高校的又一个标签。记者从自治区教育厅获悉,日前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广西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任务、遴选条件、推进措施、资金统筹等内容,不仅具有广西特色,也定下了广西节奏
1.支持1~3所高校建设成一流大学
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到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后每五年一个周期,2016年开始新一轮建设。
我区印发的《实施方案》不仅对接了国家层面的“双一流”方案,同时积极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确定每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通过持续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广西特色、国内同类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校和学科。
《实施方案》充分考虑我区不同类型高校和学科的特点及建设条件,按照“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培育)”三类合理布局建设。“一流大学”既要强调一流学科的重点建设也要强调学校整体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学科(培育)”建设重在强化优势,特色发展,推动学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带动高校的整体发展。
《实施方案》明确,重点支持建设广西大学等1~3所国内同类一流大学,30个左右国内一流学科,20个左右国内一流学科培育项目。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
2.广西创“双一流”注重地方特色
据了解,广西在创“双一流”建设中,鼓励高校找好自己的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和资源,发展具有特色的专业。
将支持一批接近或达到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加强建设关系国家、自治区重大战略的学科,鼓励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一批广西急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发展的学科。紧密对接广西九大创新发展领域,包括传统优势产业、生态环保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大健康产业等。
《实施方案》在确定遴选条件时,强调人才培养,单列人才培养方面的要求作为认定“双一流”建设单位的基本条件。在建设任务中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将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研究生教育纳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资源配置、政策导向体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3.“双一流”建设不搞“终身制”
近年来,“985”“211”工程受到一些质疑,其中一个原因是高校认定具有“终身制”,影响了其他一些高校办学的积极性。而创建“双一流”的机制会更加开放灵活,不仅更多高校可能加入到“双一流”的建设队伍中,甚至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科也有可能入围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在解读《实施方案》时,特别强调绩效评估与动态调整,形成有进有出机制,不搞“终身制”,打破身份固化。开展三年中期评估和五年期满考核验收,充分激发高校争创一流的动力和活力。
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推进“双一流”建设,一大难关就是地方政府资金有限。根据计划,广西将在“十三五”期间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主要用于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在资金筹措上,鼓励高校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拓宽建设资金和办学资源来源渠道;对经认定的社会捐赠,自治区财政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下一步,自治区将加紧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人员组成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并启动遴选工作。被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高校和学科,将直接获得我区“双一流”建设的支持。
名词解释
“985”工程
1998年,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9所高校入围“985”工程。
“211”工程
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我国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而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战略工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