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警官,有空吗?我想找你聊聊……”8月4日晚上9时许,南宁市青秀区新城派出所民警李朝源刚帮孩子洗完澡,就收到一条微信。虽然对对方的微信昵称没什么印象,但他还是回复说:“有空的,有事请说吧。”
李朝源是个80后,2012年从特警岗位调到派出所做社区民警。社区民警工作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日常琐事,但他都耐心地处理。五年来,他不仅获得南宁市优秀人民警察、广西优秀社区民警等荣誉,还赢得了居民的信任
居民称“有事第一个想到你”
4日晚给李朝源发微信的是七星社区的居民陆女士。简单聊过后,他打算第二天再和陆女士详谈。
这样的事对他来说并不陌生,他时常会接到居民的求助,小至楼道噪声,大至社会治安管理问题,甚至有居民因为婆媳关系问题也跑到派出所找他诉苦,加他微信说家长里短的人更不在少数。
8月5日,在电话里,陆女士苦恼地告诉他,楼上的噪音总让她睡不好觉,这种情况已经持续好几年了。她向社区反映多次也未能解决问题。于是她想起李朝源来,虽然她只见过李朝源一次,她住的那片区域也不是他的辖区,但她仍然找到了他。“我知道你会帮我的,我信你。”她说。
“有事时我第一个想到你,没想到别人。”七星路一巷的居民梁女士也曾对李朝源说。有一次,家里凌晨3时被人砸门,她下意识地打电话给李朝源。“李警官,有人砸我家门,怎么办?”李朝源在梦中被惊醒,急忙让值班的同事赶过去。事后他哭笑不得地说:“梁阿姨,在这种危险情况下,你怎么不打110啊?”梁女士恍然大悟,笑了。
“一个大男人,却像个居委会大妈一样,啥事都管。”妻子经常这样戏说李朝源。他就像一个大家长,处理着片区内的各类琐事,努力为居民排忧解难。
处理事情注意柔和与硬气
8月5日,与陆女士通过电话后,李朝源马上打电话到她居住的小区核实噪音情况。如果物业可以解决,他希望物业能直接解决问题,不需要他上门调解。
并不是李朝源嫌麻烦,他说,很多纠纷当事人是亲戚或邻里关系,抬头不见低头见,通过警方解决问题,会影响他们日后相处。因此,当纠纷未触及到法律治安层面时,选择柔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他们才是最好的帮助。
“不过,该硬气的时候也一定要硬。”李朝源说。
“哟,警察来了,抓小偷呀?”以前每次到纬武社区巡查时,他都会听到这样阴阳怪气的嘲笑声。说话的是两个在社区内长期盘踞的地痞,平时喜欢喝酒撒泼,欺行霸市,周围的居民敢怒不敢言。
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整治这些地痞流氓。有一天,这两个地痞酒后大打出手,李朝源依法将他们分别刑事拘留和治安拘留。一名地痞为此不断叫嚣称:“出去后我搞死你。”但李朝源毫不畏惧,坚持依法处理。“只有敢处理,依法处理,他们才真的会怕。”他说。
如今,这两个地痞安分了许多。而因为有了警方撑腰,居民也敢对一些欺霸行为说“不”了。
摸石头过河开展“必加锁”活动
今年3月、4月,新城派出所辖区一带电动自行车被盗的情况突然多了起来。李朝源调查发现,很多电动自行车被盗与车主粗心大意有关。今年5月份,他和同事们商量后,决定组织一场“必加锁”活动。
经过申请,所里购买了100把车锁。在巡逻时,如果发现有忘记拔钥匙的电动车,民警就会开回附近警务室,让车主来认领。如果发现锁不严实的,就地加上一道“必加锁”,然后留下联系方式。
“必加锁”活动实施至今,累计有300多辆电动车被车主安全领回。其实,刚开展“必加锁”活动时,居民们一度指责他们“多管闲事,浪费我们时间”。对此,李朝源说:“最初也很在意居民的看法,怕做不好,但有些工作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做谁知道结果会怎样,现在看来是值了。”
公众安全感在全市名列前茅
在警民关系中,有的质疑敌视,有的害怕敬畏,李朝源却和片区内的许多居民相处得如邻似友,他平时去市场买菜时,一路上都会有不少人和他打招呼。
80岁的班婆婆住在七星路,平时常在街边的家门口闲坐。她对这个经常到她家隔壁调解纠纷的民警印象深刻。班婆婆说,这名社区民警人不错,调解纠纷时很有耐心,“嘴又甜”,不管是他一个人来还是和同伴一起来,老远见到她就热情地打招呼。
在李朝源的帮助下,纬武社区一名有吸毒史的刑满释放人员韦某解决了户口和家庭生计问题,韦某和母亲常常到派出所表示感谢。
融洽的警民合作,保障了社区的和谐安定,提升了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自治区民调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第二季度,南宁市青秀区的“公众安全感”在南宁市各城区中名列前茅。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郭燕群 实习生 黄梦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