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一天,武宣县委工作组6名干部到思灵乡督查工作。上午8时许,他们电话告知乡政府办公室用餐情况,后者帮他们在食堂“挂牌”。中午时分,忙碌半天的他们过来就餐,每人交了10元伙食费。一碗米饭、一份时令青菜、一份节瓜炒肉片,另加一碗汤,饭菜简单,但卫生、新鲜、管饱。
像这样自掏腰包“挂牌吃饭”的做法,在武宣县已成为干部乐于接受的新常态。
今年初,来宾市在武宣县乡镇和县直单位全区首创公务“零接待”制度试点:到乡镇、县直单位开展公务活动的同志,不得接受公费接待和宴请;确需用餐的,在乡镇和基层单位食堂“挂牌吃饭”,标准为一荤一素一汤,每人缴纳伙食费10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前领导下乡,虽然也在食堂开餐,但免不了要陪同,既浪费时间又增加财政负担。”思灵乡党委书记黄俊昌说,现在市县领导“挂牌吃饭”,和乡干部执行一样的伙食标准。
武宣县纪委书记肖修建说:“‘零接待’取消了陪餐人员,从源头上杜绝了公款吃喝和铺张浪费现象。”
“这是县委巡察组通过手机支付的饭钱。上半年,食堂收到上级单位领导干部转来餐费2820元,全乡实现公务‘零接待’。”思灵乡纪委书记廖东文向记者展示手机账单。
一项新制度的推行,领导干部率先垂范至关重要。县四家班子领导带头执行“零接待”制度,下乡调研检查一般不在乡镇用餐,确需用餐的在食堂“挂牌吃饭”,形成以上率下的良好效应。
为防止“零接待”变成“另接待”,武宣县建立了食堂管理机制,对饭钱逐日记账,日清月结。各单位每季度自查一次,由财政局、审计局等定期对“零接待”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县纪委不定期进行抽查,堵住“变通”之门,违规接待得到遏制。
“没有了接待任务,乡里可以把更多精力和财力投入到产业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中。”思灵乡乡长黄辉说。
“现在干部下乡很勤快,搞完工作就走,经常连饭都不吃!”望着随风起伏的满塘荷花,思灵乡平安屯村民何建兴说,在帮扶干部引导下,今年他家种了10亩莲藕,收入可达10万元。
“推行公务‘零接待’后,没有了‘免费饭’,但各单位干部下乡的次数不降反增,公务活动变得更务实高效,老百姓对党委、政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武宣县委书记高贤斌说,今年上半年,全县10个乡镇共实行“零接待”279餐1524人次,公务接待费同比下降34.83%。
来宾市委决定,从今年7月起,在全市所有乡镇推行“零接待”制度,管住“舌尖上的腐败”。
■要闻速评
用实招管住“舌尖上的腐败”
夏 洛
干部下乡“挂牌吃饭”,公务活动务实高效,老百姓满意度明显提升,这是来宾市在武宣县乡镇和县直单位探索推行公务“零接待”制度以后出现的可喜现象。
以往治理公款吃喝之所以事倍功半,主要原因是只对接待标准、消费地点等进行限制规定,容易滋生“另接待”的空间。武宣“挂牌吃饭”可谓是“釜底抽薪”,所有人一律按标准缴纳餐费,难题迎刃而解。
公务“零接待”的出现,堪称“破冰”之举,开了广西推进基层廉政建设的先河,巩固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回头看”工作成果,建起了防止“四风”反弹长效机制,有效管住了“舌尖上的腐败”。
公务“零接待”要变成各部门的日常行为,必须狠抓落实,并在落实中强化舆论监督、社会监督和专项监督,对肆意违反规定、破坏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责任,予以曝光,真正把公款吃喝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