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过去相比,大学生的平均生活费越来越高,近半大学生的基本伙食费只占总支出一半左右。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大学生越来越多元化的消费观?大学生的消费观又该秉持什么原则?记者对此进行了了解。
1、现状
菜价已翻倍,伙食费不断涨
1989 年就读于广西师范学院的陈先生回忆,当时的生活费 100元/月就已是“土豪”了。“一个素菜0.3 元,肉菜 0.5 元,后来肉菜涨价了,也就是一元钱。”如今,陈先生的女儿小陈在上海读大三,他每月给女儿 2000 元生活费。小陈学校的食堂一个肉菜6~8元,平均每餐需要 15 元,每天再买些水果,每月伙食费要1200元左右。
即使是跟五六年前相比,大学生的消费标准也提高了不少。6年前,广西医科大学学工处老师廖剑曾对大学生消费做过调查。他发现,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当时每个月600~700 元的生活费比较合适。广西医科大学学生辅导员王静(化名)介绍,今年 5 月,该校对 600 多名大学生进行了消费调查,结果显示 ,月 花 费 在 800 元 以 下 的 占40.5% ,800~1200 元 占 48.4% ,1200元以上为11.2%。王静认为,对 大 部 分 学 生 来 说 ,每月800~1000元的生活费标准比较合适。
食堂的菜价,确实提高了不少。2009年9月,记者曾调查过广西大学食堂的物价。当时米饭 0.2元一两,素菜类每份0.5~0.8元,荤菜类 1~2 元。如果按每餐一荤一素计算,女生每顿2.5元左右,男生3元也就够了。“早已没有这样的白菜价!”在广西大学读大三的小黄告诉记者,目前该校普通食堂里米饭 0.25 元一两,素菜类每份 1.5 元,荤菜类3.5~5.5 元,如果按一荤一素计算,女生每顿至少六七元,男生七八元。
2、学生
服饰和社交开支少不了
刘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大学,在孩子入学前,他特意了解了大学生每月的花销情况。他发现,伙食费和其他开销的比例基本为1∶1。“这可以理解,从我国的居民消费结构看,衣食比例也在下降,教育、健康、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开支在增加”。为何女生热衷于服饰,男生热衷于社交?广西大学新闻学专业学生周梅(化名)说,给他们上专业课的女老师时常在课堂上提醒,大学生要注意个人形象,化妆和讲究仪表是基本礼仪。周梅说,她身边每个女生都关注衣服搭配,并且用化妆品。
作为贫困生,今年刚毕业的黄治国同样认为基本社交有必要。黄治国说,有时为了省钱他会不吃早餐,也会步行10多分钟去更远但相对便宜的食堂吃饭,但他会尽量参加聚餐,周末跟同学一起出去玩。有些大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会感到自卑,平时很少参加同学聚餐,黄治国认为这样会显得“不合群”。实际上,他的室友也知道他家里困难,有时不用他AA。到了大二、大三,黄治国开始兼职,手头有些宽裕后,有时他也会回请同学。
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交活动不可避免。约 77%的大学生认为,消费差异大的同学住在一个宿舍,或容易产生矛盾。大学生小陈表示,她的寝室此前住了 4 个人,但是有一名同学平时不太和她们一起叫外卖或出去玩,也不常加入她们的聊天话题,彼此之间虽然没有大的矛盾冲突,可突然有一天,那位同学就搬去别的宿舍了。
广西大学团委书记左向蕾指出,消费差异大不会直接导致学生闹矛盾,但背后隐藏的消费价值观却容易导致冲突。一般来说,如果彼此的消费价值观截然不同,就很容易出现矛盾。
3、老师
养成正确的消费观很重要
8月30日,赵女士将女儿廖菲(化名)送上了去北京的航班,虽然女儿再三要求把整个学期的生活费都给了,但赵女士还是决定按月往女儿卡里打2000元。
去年,廖菲考上了北京林业大学,上半学期,她每个月给女儿1500元的生活费,并另外给了她一张卡,里面存着近4万元。一个学期结束,赵女士惊讶地发现,廖菲把卡里的钱全用光了。廖菲振振有词地向她细数钱的去向,买相机镜头花了 1 万多元;换手机花了4000多元;淘宝买了一件冲锋衣1000多元;羽毛球拍500多元……下半学期,赵女士把给女儿的生活费提高到2000元/月,但女儿还是经常向她要钱。要钱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买衣服、旅游、看演唱会等。赵女士表示,家里不是负担不起女儿的消费,而是怕她大学毕业后养不活自己,“不可能工作了,还向父母要钱”。
在采访中,确实有少部分学生花费惊人,一辆改装的电动车,花了两万多元,键盘、鼠标、耳机等,都要名牌。有些女生,日常洗发水一套要几百元,每次做头发花费 500 元。大学生小黄,就曾因为超前消费,通过花呗透支 1000 元,“分 6 次还清,每个月利息 9 元”。
左向蕾提醒,家长要衡量大学生开支,不能太松也不可太紧。此外,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当认为孩子的资金使用异常时,不能简单判断给或者不给,应及时向孩子的同学或辅导员了解情况。消费观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长应教育孩子钱要花在刀刃上,该买的要买,但绝不能奢侈浪费。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