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一万多年前,广西人的祖先是如何在洞穴中生活的吗?他们吃什么、用什么、长什么模样?这些疑问,有可能从一具人类头骨、半粒稻种化石中获得答案。
2015~2017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组织专业人员,对隆安娅怀洞遗址开展了连续发掘,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
▲娅怀洞遗址A区呈垂直洞穴状,深约8米。
1.再访洞穴:一万年前的“客厅”
之所以说“再访”,是因为2015年12月记者曾跟随考古专家去了一趟娅怀洞。娅怀洞位于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博浪屯的一座孤山上,离山脚有20多米高。
“娅怀”在壮语中是人熊、猩猩、兽人之类的意思,大明山沿线还有不少关于“娅怀”的民间传说,洞穴得名娅怀,不知源自何年何月,想来有点意思。
爬上娅怀洞,四下远眺,不能不称赞老祖宗们的好眼光——山下平坦开阔,离右江的直线距离不到一公里,洞穴上方有巨大山壁遮挡,免于暴晒。把家安在这里,上山可以狩猎,下河可以捕捞,洪水猛兽难以侵袭,真是一处宜居之地。
9月28日,记者一行再次来到娅怀洞时,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大“客厅”被划出了4个区域进行发掘,发掘深度近8米,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石制品、陶片、骨器、蚌器等文化遗物,以及两处史前人类用火遗迹。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螺壳、蚌壳、鱼骨、龟鳖甲、大小哺乳动物遗骸和植物等种类丰富的自然遗存。
有“客厅”,自然也有其他房间。“内洞的入口还没找到,史前人类是如何进出的,还有待考证。目前我们只能借助脚手架攀爬到高处,再迂回进入内洞。”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娅怀洞遗址发掘领队谢光茂说。
但光是“客厅”就够他们忙活了。出土的一万多件文化遗物中,石制品就有石锤、石核、石片、石铲、石锛、穿孔石器,以及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切割器等。这么多的家当,是史前人类花了几万年攒出来的。
据分析,娅怀洞遗址出土的文化遗存,大致可以分为4期,由早到晚分别为:第一期距今约三四万年,第二期约2.5万年,第三期约1.6万年,第四期约四五千年。
▲疑似用于捕猎的穿孔石器。
2.“奢侈”工具:陨石水晶当厨具
从娅怀洞遗址出土的石制品原料上看,除了常见的砂岩、石英岩、石英,还有在广西史前遗址中很少见到的燧石、玻璃陨石、水晶等。这么“奢侈”的工具是拿来做什么的?
黑色半透明的玻璃陨石,只有手指头大小,边缘锋利;黄色或白色的水晶原石,也只有手指头大,形状不规则。考古人员用放大镜一照,就能看出打磨的痕迹。
▲骨器上留有人工打磨的痕迹(顶端划痕部分)。
“这些陨石和水晶,被史前人类打制出刃部,直接当作工具使用,用于刮削、切割植物或动物肉。”谢光茂说,这应该算得上“刀”的初制品了。
▲出土的水晶制品。
娅怀洞出土的大量石制品,普通人看不出门道,但它们的地位非同小可——这些石器总体上属于石片石器工业系统,而岭南地区以往发现的打制石器属于砾石石器工业,这两种“工业类型”形成鲜明对照。但在技术和工具形制上,它跟我国北方的石片石器工业又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可以说,这是岭南地区史前文化一种新的类型,对于研究我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更新世(亦称洪积世、冰川世,从258.8万年前到1.17万年前)晚期人类行为及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专家从娅怀洞遗址中发掘出大量文化遗物。
3.神秘头骨:创造华南地区“唯一”
2016年的一天,谢光茂和其他考古人员像往常一样,对娅怀洞遗址进行发掘。南方地区的洞穴考古一向十分艰难,人们要一边提防头顶的岩石滚落,一边要对付脚下的乱石嶙峋,每向下推进一厘米,都要耗费大量精力。
发掘到第八层时,一小块头骨渐渐露出土层,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虽然早已预测到娅怀洞可能有人类骸骨遗存,谢光茂仍然抑制不住兴奋和期待。
在长时间、小心翼翼的清理后,一具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重现天日。
▲人类头骨化石
这是一具完整的老年人头骨,连牙齿都完好地留在原处。考古专家们激动,不仅是因为它的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创造了华南地区的“唯一”。
更新世晚期的人类头骨在我国甚少发现,而且大多缺乏确切年代。经测定:
娅怀洞出土的这具头骨化石,距今1.6万多年,与著名的山顶洞人的年代大致相同,是华南地区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的”“具有确切地层层位”“具有可靠测年”的完整头骨化石。
“十分震撼,难能可贵。”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一连用了两个词形容这个发现。他说,在南方的酸性土壤条件下,一具1.6万年前的人类头骨能完整地保存至今,真是非常幸运。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具头骨已经成功提取出DNA,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这对于研究更新世晚期的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本土民族的起源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
4.半粒稻种:寻找最早的野生稻
很难想象,3年内,考古专家是如何从海量的植物遗存中筛选、发现了那半粒稻种;也很难想象,专家们对娅怀洞内的土壤作了多少次提取、分析,才发现了“疑似水稻植硅体”。
▲发现的疑似水稻植硅体。
“植硅体”
即植物硅酸体,指某些植物从水中吸取可溶性二氧化硅后,沉淀形成的一种二氧化硅颗粒,相当于植物身体里的“结石”。
这几粒“疑似水稻植硅体”,在娅怀洞中安然沉睡了两万多年,留存至今。
“这半粒稻种、一点植硅体,关系到农业起源的时间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说,人类在一万多年前学会了驯化、栽培水稻,在此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利用野生稻。如果娅怀洞遗址发现的稻种和植硅体能确定是野生稻,这将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野生稻。
5.填补缺环:完善广西“史前版图”
发源于云南的右江,其流域内发现了丰富的史前文化遗存,尤其以百色旧石器闻名中外。但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至1万年)除了早期文化特征明显、年代比较清楚外,中晚期文化一直模糊不清,存在缺环。
而娅怀洞遗址出土的大量文化遗存,具有确切层位,年代距今5万至1万年,填补了这一缺环,进一步完善了广西史前文化序列。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王幼平也连称“难得”,他说,娅怀洞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显示了很好的前景,这个洞穴能幸运地保留至今,下一步应该做好研究和保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大石铲文化是广西一种独特的史前文化,隆安是这种文化分布的中心,但这种文化的创造者的“家”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悬而未决。从娅怀洞遗址出土的大石铲和坯料看,他们很可能曾经居住在山洞里。
站在娅怀洞口,山风拂面。也许,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曾享受过这凉爽的清风。寻根,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本能和梦想,亘古不变。娅怀洞的发掘,也许能为人们的寻梦日记写下翔实一笔。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龚文颖、邹财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