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退休后许多老年人加入收藏队伍,如何能少走弯?

来源:南国早报 发布时间:
年轻时要上班要操持家里,退休后方才拾起收藏的兴趣,字画、红木家具、明清瓷器、各种珠串奇石等等恨不得都一一涉足……这种现象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但老年人玩收藏上当受骗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受骗老人不仅遭受了经济损失,还影响身体健康。老人玩收藏,如何避免走弯路?不少老年收藏玩家提出了值得借鉴的心得。

▲网络图片

心得1:玩些接地气的藏品

在古玩收藏圈里,有一部分藏友本身缺乏鉴赏眼力,却轻信“全国只有这一件”“跟某某博物馆镇馆之宝一模一样”等说法,总是盯着那些所谓“国宝”级藏品,常常上当受骗,其中就不乏老年人。行家们常用“国宝迷”的说法调侃这样的藏友。

实际上,老年人玩收藏,与其想通过“国宝”撞运气,不妨玩些接地气的藏品。

南宁退休老干部李先生收藏了近百把壶,其中包括了各种酒壶和茶壶,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材质丰富。欣赏他的藏品,如同翻开一本壶的百科全书。
据了解,这些壶是李先生不时逛古玩收藏市场、民间走访购买、交换得来的。由于更注重壶的艺术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收藏花费并不算大。李先生说,收藏给他的老年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退休以后,注意力一下从工作岗位上移开,搞收藏让自己得到新的精神寄托”。

谈到老年人玩收藏,李先生有不少心得。他认为,真正的国宝级藏品,一般是流传有序的,不会那么随意就让人碰到。老年人玩收藏,一定要量力而行,玩一些接地气的藏品门类。这样一来,资金投入不大,但生活更有艺术性、趣味性。即便碰到了假货,损失也不至于太大,还能逐步积累辨别藏品的经验。

心得2:旧物堆也有大价值

说起玩收藏,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想到古玩。其实,收藏本身的含义就是“收集整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作为收藏对象。对于老年人来说,家里的旧物堆、杂物房,或许就有尘封已久却不失为有意义有价值的藏品。

藏家赵爱国如今在南宁票据收藏圈名气不小。他的收藏品门类丰富,包括了民国时期的度量衡工具、作废的银行卡、粮票、外汇券等,都是大家并不陌生却很少费心收藏的老物件。但是经过他系统地收集整理之后,这些票据欣赏起来也颇有味道。

在赵爱国的众多藏品里,有一类非常特别,那就是各种旅游门票,比如3分钱的南宁人民公园门票(半票),5分钱的南宁南湖公园门票、南宁动物园门票等……据介绍,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收集了过万张广西各地各公园门票,还有全国多个知名景点、公园的门票。这些各式各样、不同时期的门票藏品,不仅让人观历史品文化,还可以赏风景知地理。

“我退休前就职于银行部门,一直喜欢保留工作中、出差时接触到的票据。”赵爱国说,最初他并非刻意收藏,但后来这些票据数量多了,整理一下发现很有意思。后来他就开始有意识地到旧货古玩市场上相应地“淘宝”,不断丰富藏品种类。

赵爱国认为,对于老年人来说,收藏不妨从整理旧物开始,门槛不高,又能引发同辈人的共鸣,享受到收藏的乐趣。

心得3:想捡漏反而易漏财

“捡漏”是收藏圈里藏友们津津乐道的最热门话题之一,意思是花很少的钱买到了市场经济价值很高的藏品,能让人一夜暴富。实际上,捡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随着收藏文化的普及、藏友的成熟,卖家看走眼或藏品主人毫不知情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市场已经很难有“漏”可捡。这一点,尤其值得老年藏友注意。

南宁资深藏家李钟全经常参加媒体或收藏机构组织的公益鉴宝活动,接触过不少爱捡漏的老年藏友。对此,李钟全说,如果藏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开始玩收藏,可能还有捡漏的机会。当时,玩收藏是比较小众的活动,多是一些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人,喜欢到旧货地摊上逛逛,说不定真的能遇到被人们当成“废品”丢弃的“宝物”。但现在的市场环境,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还抱着“捡漏”的心态,就容易上当受骗,反而让自己漏财。

老年人如果对收藏文化感兴趣,其实不一定非要拥有藏品,到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历史瑰宝,也不失为一种玩法。李钟全建议:“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藏品,首先保真,其次丰富,还有详实的资料介绍。另辟蹊径过把瘾,何乐而不为?”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廖敏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