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云县泗城镇后龙村,杨秀峰老人和妻子张金枝相守78年的故事,被当地人津津乐道。这两位活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如今已是五代同堂,儿孙有60多人。一路携手走来,两位老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安详而快乐
▲两位老人的手经常挽在一起。
携手相伴78年
近日,南国早报记者来到风景如画的后龙村,这里依山傍水,清冽的山泉水穿村而过。料峭山风使村子里显得格外的静寂,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增添了村里的幽静。杨秀峰老人的家就在村口,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把院子围成了一个大圈,里面是一栋老式的干栏建筑。
深秋的午后,大山里略有凉意,94岁的杨秀峰坐在堂屋门口,正生火煮茶。张金枝搬来矮凳坐在一边,偶尔帮着添柴火。杨秀峰留着灰白的胡须,说话声音洪亮,身体看上去颇为硬朗;95岁的张金枝,脸色红润,面带笑意。在花果垂枝的院子里,两位老人讲起了他们如长河一般绵延流淌的人生。
杨秀峰和张金枝1939年结婚。解放后,杨秀峰被选为村干部,由于村部距离家有二三十公里的路程,夫妻俩过起了聚少离多的日子。
杨秀峰说,为了工作,他很少回家,照顾儿女的重担就落在了张金枝一人身上。后来,他又做了村支书,任务更重了,一个月也难得回家一趟。1985年,根据工作需要,政府选派他到镇里任干部,他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而且这么多年亏欠家庭太多,就谢绝了。同年,他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结束了几十年的村干部生涯。
养育儿孙60多人
辞掉村干部的职务后,杨秀峰接过了父亲的营生,翻山越岭采药养家。
现在年纪大了,杨秀峰已从采药改为了种药,儿子接了他的班,在凌云县城经营着几家药店。说话间,他利索地从凳子上坐起来,要领着记者去参观他种的“宝贝”。记者随着他边走边看,院子里外都是绿油油的药材,“这是蛇草、田七……”说起这些“宝贝”,老人的话匣子更是停不下来了。
在交谈中,坐在一旁的张金枝心态显得非常平和,无论是说起幼年时家里的困难,还是成家后养家糊口的艰辛,她的语气都平淡安详。现在,她坚持自己种菜、养鸡,自己做饭和洗衣,还每天打扫卫生,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我们的大孙女都当奶奶了,日子过得好快。”张金枝微笑着说。她和杨秀峰生育了3个子女,如今已经五代同堂,包括外孙、外孙女在内,有60多人。
“虽然不跟孩子们住在一起,但他们都很孝顺。”杨秀峰说,他和老伴都会用手机,和孩子们经常保持着联系。此外,儿孙们隔三差五回家探望,一家人吃个团圆饭。孩子们吃完饭要离开,张金枝都会下地摘菜,拿出土鸡蛋,塞到儿孙的车上。
称长寿秘诀是经常劳动
采访中,两位老人的手经常挽在一起。看到记者好奇,杨秀峰笑着说:“年轻时从不拉手,老了拉手就勤了,这样心里才踏实。”不过,他们平时也会闹小矛盾,比如,杨秀峰喝酒多了,张金枝会发脾气。
谈起过往,杨秀峰滔滔不绝,思路清晰。其间,他烟不离手,一根接一根地抽。“老习惯了,这烟是戒不掉了,酒比以前少喝了点。”杨秀峰说。
“很多人问起我们长寿的秘诀,其实哪来的秘诀?条件艰苦时,吃玉米,还经常挖苦菜来吃。”杨秀峰说,如果真有什么秘诀,就是劳动。他和张金枝一辈子没停过干农活。再就是山里的水好、空气好,茶也好,两位老人每天都坚持喝白毫茶。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欧其锦 唐辉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