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宁气象台官方微信首次推出了“精确降雨预测”,人们通过这款“神器”能获知自己所在位置是否有雨,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气象便利的服务。这几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智慧气象”带来了更精准、更贴心的气象服务,甚至可以做到“个性化定制”。
坐在家中轻松获悉景区天气
11月22日,“立冬”冷空气到来后,桂林猫儿山上出现了今年下半年的首场雾凇。到大明山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观雾凇之旅,成为不少南宁人的期盼。
这雾凇来还是不来,以前只有通过朋友圈或者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才得知。如今,只要在家里点击南宁气象官方微信的“景区天气”,就可以轻松获知山上的天气状况,不用担心白跑一趟。
▲桂林猫儿山上的雾凇。 罗言摄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从南宁市气象局了解到,11月25日,“景区天气”服务平台通过微信正式运行,为景区提供精细化气象服务。目前“景区天气”开通了青秀山风景区、大明山景区、五象湖公园、凤岭儿童公园等景区的天气查询,可以查看景区实时天气变化。
在这些景区中,大明山景区在1500米、1230米、842米装有自动气象站,可以实时查询到不同海拔地区的气温。如26日早上8时,海拔1230米的大明山天坪,温度是5.5 ℃;海拔842米的大明山灯笼花苑,温度是13.4 ℃,两个不同海拔地区同一时刻的温度相差7.9℃。因此,山上是否到零度,是否会出现雾凇、雨凇,这些精准的气象数据为市民提供更科学的参考。
除了在家中查询景区的天气状况,在南湖公园、人民公园、动物园、金花茶公园、石门公园及花卉公园等六大公园的显著位置,市民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即时的气象信息。
▲市民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即时的气象信息。
这些气象信息与之前的“精确降雨预测”不同,除了有降水的预报,还有温度、气象指数预报等天气信息,方便在户外的市民根据天气变化安排自己的旅游行程,特别在夏季强对流天气频发的时候,能即时为市民提供自我防灾减灾的科学依据。
“智慧气象”实现靶向预警更精准防灾
7月28日,强对流云团影响兴宁区三塘镇一带。位于三塘附近的蓝女士手机里收到了一条“靶向预警发布”:预计未来一小时,主城区将出现大部20~40毫米,局地50毫米的强降雨,并伴有7级以上阵风。
今年夏季,“靶向预警”常常出现在市民的短信之中,这与平常发布的天气灾害预警有何不同?
实际上,夏日的南宁,时常发生突如其来的降水,“十里不同天”“东边下雨西边晴”的天气状况时有发生。为了准确地传递气象灾害预警,让在风险区的市民提前做好准备,从2020年开始,南宁市气象局开发了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发布平台。
▲扫码知天气。
预报员通过平台对南宁市及周边区域的短时临近灾害性天气进行监测分析,当在全市范围内任意区域监测分析预计可能出现雷暴大风、冰雹、强降雨等灾害性强对流性天气时,即对该影响区域进行圈选,利用三大运营商基站覆盖和大数据技术,快速精确获取到圈选区域内的手机用户数据,以获取该时间维度内的受众用户群体,快速编辑相关灾害性天气的预警信息,最后通过短信网络系统,发布预警信息,实现快速靶向精准发布。
南宁市气象台副台长周琰介绍,靶向平台提升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效率,为公众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开展紧急避险和灾害防御争取更多时间,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该平台在全区首创气象预警信息靶向服务方式,是广西“智慧气象”的新尝试。
“私人订制”气象服务一键送达
随着网格预报的发展,气象服务产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南宁市气象台基于精细的网格预报,再结合基于位置、网络、移动终端等手段,将实现为公众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
南宁市气象局气象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郑贤表示,未来大家享受“私人订制”的天气预报,就像下载一个APP时,首先弹出的是对用户兴趣爱好的调查,在往后的信息推送时,就会根据用户关注的天气情况进行推送。
▲手机上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即时的气象信息。
据了解,南宁市气象局依靠研究型业务创新平台,正在研发南宁气象公众号平台定制化升级并将GIS短临天气智能预报相结合,提升气象预警精准程度和分级提速推送能力。
郑贤表示,“私人订制”天气预报预计明年初面向公众开展服务。项目建成后,根据公众订阅时段、地点、类型等进行智能推送。此外,还能根据用户需要接收预警的时间、预警类别和级别、预警区域等分级推送。用户周边出现超阈值的强降雨、大风、雷电等时,也会接收到自动发布的警示信息。
链接:
南宁全市共有314个区域自动气象站,8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成遍布乡镇的基层气象大喇叭数量1500多个,全市各级气象部门每年发布气象预警信号约1200多份。
“南宁气象”微信公众号功能菜单年查询量高达780多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