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晚安十点(2023.6.12)丨我们为什么爱演唱会“回忆杀”

来源:南国早报App·晚安十点 发布时间:

1000110b54cbab0764abbdb7723992aab9bec1f1db12c219c96fb71330cf362c5feb3


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戴着“歌迷”的面具,社恐也敢放声歌唱。“去个体化”的氛围散去之后,大家重新拾起自己的身份,回到现实生活中去。

最近几天,朋友圈里在北京的朋友们“疯了”,不是发在鸟巢里拍的“好好好想见到你”,感慨“爷青回”;就是发在鸟巢外也能感受到的内场震撼,顺便叹息一波“你们都是怎么抢到票的”。不在北京的朋友们也没闲着,演唱会期间,很多人都在转发五月天的老歌,并借此写下自己年少时的记忆。

今年对歌迷朋友们来说,简直是黄金时代。五月天之前,周杰伦在香港的演唱会,同样被围了个水泄不通,没买到票、在场外听个热闹的大有人在;还有李荣浩、华晨宇、毛不易……无论哪一场,都能勾起一波“回忆杀”。

演唱会到底有什么魔力,让我们如此着迷?

喜欢听演唱会,主打一个氛围


葛瑞是一家国际贸易公司的员工,下班后有时会去兼职脱口秀演员;周周是实验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小张是中学体育老师。看上去毫无交集的她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五月天的歌迷。

5月底的鸟巢,3个素昧平生的人挨在了一起。她们一起听歌、鼓掌、跟唱、尖叫、挥舞荧光棒、拍照和录像……在这几个小时里,3个人感觉彼此之间简直成了灵魂之交。

这就是演唱会氛围的奇妙作用,场馆好像建起了一道与现实生活的围墙,无论在墙外时你是CEO还是打工人,是“社畜”还是学生,在这个场内,大家平时的个人身份都不再重要,群体的特征“淹没”了个性,大家都只是歌迷,世界只有音乐,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享受。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去个体化”,戴着“歌迷”的面具,社恐也敢放声歌唱。

听到自传歌曲,想起年少回忆


演唱会除了能创造出超出日常的仪式氛围,还能来一波“回忆杀”,让人沉浸在少年时的回忆里,也就是让人“怀旧”。

怀旧是一种对过去苦乐参半的渴望,既可能有向往过去无忧无虑、羡慕儿时简单生活等积极情感体验,也可能有对过去失败、孤单、不如意等感到苦涩的消极情感体验。不过整体上,怀旧时的积极情绪会更多一些。

心理学研究认为,音乐是常见的三大触发怀旧的因素之一。瑞士的一项研究,就直接在音乐节上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参与者听到音乐时产生的情感中,“怀旧”是最常见的之一。而且,不同时期的音乐引起的怀旧程度也不同,对90后来说,听《告白气球》肯定没有《晴天》引起的怀旧情绪多,《玫瑰花的葬礼》也比《三尺》更能勾起回忆。

为什么这些音乐会让人怀旧呢?英国杜伦大学的心理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虽然我们在音乐里听的是歌手的故事,想起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说,音乐触发了我们的自传体记忆。

经常积极怀旧,建构生命意义


我们知道了演唱会能带来“回忆杀”,但这样的“回忆杀”为什么让我们着迷呢?当然是因为,怀旧有很多积极的作用。

怀旧可以抵御消极情绪,提升自我评价。

消极情绪也常常会触发怀旧情绪,而在回忆过去时,我们想起的多数是积极的事,比如自己那些曾经做成功的事、被其他人赞扬和羡慕的时刻,即便是失败丢脸的场景,也可能会加上厚厚的美化滤镜。

这些积极的回忆毫无疑问能安慰到此刻消极的自己,让自己重新确认“我还是我”“我以前做成功过,现在、未来还是能成功的”,让自己感受到更多的生命意义感。

去听演唱会、去怀旧、去回忆我们过去的快乐和美好吧。只是也别忘了,怀旧更重要的作用是,更好地生活在现在、更好地创造未来。

来源丨青年范儿,本文图片均由网友供图


编辑 莫妮娜

校对 胡来彦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佘鸿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