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张文卉/文 游拥军/图
10月8日,自治区林业局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外放归活动,放归秃鹫、凹甲陆龟、领角鸮等6种共20多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悉,这些动物大部分是在春季迁飞季节迷路,被救助后已达到放回野外的条件。
▲这次放生的野生动物包含秃鹫、领角鸮、灰林鸮等多种野生动物。
当日正值寒露,大明山上晴空万里。在一片开阔的草坡上,一只秃鹫最先从纸箱中探出头,也许是阔别山林已久,它一时间有些发呆。在草地上站立片刻后,随即拍打着大翅膀向山下滑翔,在空中盘旋两圈后消失在天际里。
▲工作人员正在将大秃鹫放生。
自治区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救护科科长唐华兴介绍,此次活动放归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鸟类为主,如秃鹫、大鵟、领角鸮等,这些野生动物在迁徙途中因受伤、迷路等原因,被市民救助后送往自治区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经过精心救治,目前它们体检评估恢复良好、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放飞的秃鹫正自由地在天空中翱翔。
“秃鹫起飞需要一定海拔高度,并依靠上升气流继续升高,以便向更远的地方飞去。”唐华兴表示,在选择放生地点时,考虑到有秃鹫这种大型猛禽需要飞行高度高,而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刚好存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同时,凹甲陆龟需要靠近溪流处进行放生,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溪流众多,分布有10多种龟鳖类动物,是龟鳖类动物的分布中心之一。
▲这次放生的野生动物包含秃鹫、领角鸮、灰林鸮等多种野生动物。
随后,一批领角鸮、大鵟纷纷从箱子里飞出,回归到苍翠的山林中。记者发现,这些放归的野生动物均佩戴着GPS全球卫星定位追踪器,将记录它们放归后活动的范围和时间节律等信息,担负着收集数据、研究迁徙规律的重任。
记者从自治区林业局了解到,2018年以来,广西放归各类野生动物1200只(头),并于2019年6月首次在广西开展救护中华穿山甲的野外放归。穿山甲、蜂猴、冠斑犀鸟等濒危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亦取得新突破,穿山甲发病率有所减少,穿山甲救护成活率提升到目前的50%以上,穿山甲、蜂猴、绿孔雀等物种均成功繁育子一代、子二代,繁育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大明山生态环境十分适合野生动物的生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赵敏 晏明珠(见习)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胡志伟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