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刘冬莲/文 何定坚/图 苏华/图
商务部有调查报告显示,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另有报告认为,南宁市夜间经济繁荣度跻身中国城市第二梯队(11-40名)。南宁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期间,政协委员建议通过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夜消费中心等方式,走出独特性,进一步擦亮夜南宁招牌。
▲春节假期,南宁平西夜市非常火爆。
近年来,Citywalk旅行方式的走红,让许多旅行者更注重日常生活、细节品质和城市生态的体验,体验夜南宁是许多游客来邕的“必选动作”。南宁市政协委员李娟发现,南宁的夜间经济产品局限于餐饮、购物、露营,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类的产品不足,业态较单一。现在,90后与00后青年人已成为夜间经济的消费主力,传统促销手段已难以奏效。夜市是许多人体验城市生活的重要去处,由于自由生长、自由定位,目前南宁的夜市也比较雷同。
▲南宁民生码头的水漾市集。
李娟认为,“千篇一律”很难突围,“各具特色”才能蹚出新路。她建议抓住消费主体的特点,利用自然文化景观、AR/VR技术,为游客打造多角度的场景,从“重内容”向“重体验”转变。建议夜市按照所处地理位置、目标客群、消费层次、购买能力等特征,找准市场定位,提高形象辨识度,实现有序错位发展。
▲被各种灯笼妆点的夜市。
南宁老友文化、民族文化和东盟文化特色十分鲜明。民进南宁市委会建议依托南宁在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和国际交往中的特殊地位,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夜消费中心,让南宁成为“国内游客游东盟,东盟游客游中国”的必选之地。在夜间文旅消费中,要充分挖掘老友文化、民族文化和东盟文化的浪漫基因。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南宁市民,他们对夜间消费特别是夜市业态同质化的观点表达了不同程度的认同。市民陈女士说,大部分的夜市以吃吃喝喝为主,粉、面、烧烤、奶茶等都差不多。期待南宁市的每个夜市走出自己的特色,给人们带来独有体验。
▲南宁一夜市上的工艺品小摊。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智霖认为,当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谋求发展夜间经济,夜间经济也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新推力。不同城市间、同城不同市场间,客观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南宁市常年夏长冬短,人们有晚上外出、消费的习惯,这为发展夜间经济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这是许多城市所不可比拟的。利用好南宁市的东盟元素优势、发展夜间经济的有利条件走出独特性,有助于南宁在城市文旅“内卷”中突围、出圈,同城不同夜市有序错位发展也有助于激发人们夜间消费的热情,助力南宁经济发展。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程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