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邻里情谊深。广西与港澳地缘相近、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优势互补。近年来,桂港澳互动频繁,合作全面展开,成效显著。广西日报-广西云深入挖掘广西与港澳之间交流合作的亮点故事,推出《桂港澳非讲不可“嘅”事》系列融媒报道,通过AI技术绘出广西与港澳之间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本期报道内容聚焦老百姓每天最息息相关的事,了解贺州如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
▲AI技术:李清宇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作办公室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二批)的认定名单,贺州市获评生产基地32个,认定基地数量位居全广西第一。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交界,毗邻粤港澳,处在大湾区两小时经济圈,是我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县(区)全覆盖的设区市,拥有广西首家供港澳蔬菜种植基地,发展供港澳蔬菜产业已逾20年,素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之美誉。
近年来,贺州市以高水平建成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为目标,坚持工业化理念、产业链思维,瞄准大湾区广阔市场,培养“产业菜”,选出“优质菜”,种好“标准菜”,推广“品牌菜”,打造“畅销菜”,在广西率先实现供港澳蔬菜“直通直销”,打响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金字招牌。
▲贺州市八步区铺门镇的东融供港蔬菜产业核心示范区蔬菜基地。通讯员 陈伦请 摄
聚焦香港标准,加快建设供大湾区蔬菜基地
贺州市编制了广西首个供港蔬菜的企业标准,并先后编制了豆杯、菜心、包心芥菜、有棱丝瓜等8个供港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同时,加强与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农科院等大湾区科研院所的联系,加大从大湾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做优做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努力实现“一个标准供大湾区”。
该市全力抓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共创建供港澳蔬菜备案基地18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2个,分别占全区的78.2%、63.4%,认定基地数居广西首位。
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为契机,贺州市大力抓好蔬菜产品“两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现有自治区级以蔬菜(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面积近2.8万亩,打造了全区首个以供港蔬菜为主导产业的自治区级示范区(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产业示范区)。
▲菜农在八步区东融(供港)蔬菜示范基地内劳作。贺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聚焦交流合作,高位推动贺州蔬菜挺进大湾区
强化双向合作渠道,2014年贺州与香港渔农署合作启动供港蔬菜“直通车”项目。2023年12月18日,贺州供港澳蔬菜直通车首发仪式在钟山县东融(供港)稻菜产业示范基地举行,标志着贺州供港蔬菜销售方式由广东中转过关向“直通直销”转变
贺州市主动融入大湾区,着力建立合作共赢机制,切实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贺州市农业农村局率先在全区与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城际合作机制签订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贺州供粤港澳蔬菜产业的发展。在深圳、广州、佛山举办广西贺州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不断推进贺州蔬菜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市场。
用好用足粤桂产业协作机制,依托全市18个供港蔬菜备案基地生产优势,联合贺州海关全力打通蔬菜直通直销瓶颈,先后与深圳、珠海海关达成框架合作协议,推动农产品从生产基地直供大湾区厨房。贺州成为广西唯一实现蔬菜直接出口港澳的设区市,2023年贺州对港澳蔬菜直接贸易681.4吨,395万元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221.6%和151.6%。
▲贺州市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采用自动灌溉喷淋系统提升蔬菜品质。通讯员 莫丽祯 摄
聚焦从严监管,有效保障蔬菜产品品质安全
贺州市坚持以供粤港澳农产品标准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严格的供粤港澳农业企业农药经营台账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在全市61个乡镇实现蔬菜农药残留流动监测全覆盖。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专项整治,全市供港蔬菜质量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9%以上,以品质“过硬”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除此以外,充分发挥贺州作为中国首个“世界长寿市”“全域长寿市”的生态底蕴,实施蔬菜产业品牌战略,打响“广西好嘢”贺州蔬菜公共品牌,打造“绿色、放心、安全”的高品质蔬菜。
下一步,贺州市将对表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继续推动设经营主体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香港优质“正”印等认证,加强与大湾区农批商超、生鲜电商开展直采直供、订单生产等合作,加大供港农产品“直通直销”力度,创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供港澳蔬菜出口备案基地,加快贺州农业在“融入大湾区、供港通澳、做强出口”等方面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编辑 丁春霞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