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批“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名单。在全国各地积极申报的基础上,经研究遴选并公示,确定了51个典型案例。
广西2个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分别是河池市南丹县六龙茶非遗工坊的《六龙茶:小茶叶带来大收益》和钦州市灵山县竹编技艺非遗工坊的《灵山竹编:传统手艺焕发新光彩》。
2023年,六龙茶制作技艺入选广西第九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丹县六龙茶种植历史始于宋元时期,茶文化源远流长,种植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南麓,海拔1000米茶叶黄金种植带,土壤天然富硒,是河池的茶产区之一。
六龙茶所用的茶青大部分采自茶树龄至少在三十年以上甚至更为久远的茶树,在市场上较为罕见。其具有汤色碧绿、鲜嫩等特点,冲泡时可见芽叶渐渐舒展、朵朵上下沉浮、闻之鲜嫩馥郁、饮之鲜爽回甘。
竹编工艺,是灵山县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民国时期,灵山竹编产品就已小有名气。2018年,灵山竹编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编手艺的发展离不开原材料的考究。灵山县平南镇盛产粉单竹,节间长而平,韧性极强,适合劈篾编织竹器。平南镇人民发现这一点后特性后,将剖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编结等工序一一传承改良,将“平南竹编”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产业IP,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近年来,为共同推动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依托本地区富有特色、具备一定群众基础和市场前景的非遗资源,全国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是各地开展非遗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在带动当地群众就近、灵活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2023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中,也有3个案例来自广西,分别是河池市南丹县凤珍蓝靛染布非遗工坊的《瑶族蓝染:为小康生活添彩增色》,柳州市彩云苗艺商贸有限责任公司非遗工坊的《融水苗绣:背着娃,绣着花,养着家》和柳州市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的《侗族刺绣:侗寨绣娘巧手绣出幸福花》。
截至目前,广西共有5家非遗工坊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完整名单: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