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手工艺品,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忻城是广西壮锦起源地之一。忻城壮锦已有上千年历史,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室。“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清朝时,忻城举人莫震写下的《忻城竹枝词》,描述了壮锦在忻城发展鼎盛时的场景。
十年前,二十出头的兰培文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将"闯荡"世界的梦想改写为"编织"生活的现实。从繁华的广东大都市回到偏远的忻城小县城,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守护根脉:让壮锦“活”下去
壮锦是壮族文化的瑰宝,但随着时代变迁,这项技艺曾面临断层的危机。2015年,兰培文毅然回到家乡,投身壮锦产业的振兴。“这么好的工艺,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消失。”他深知,传承不仅要留住手艺,更要让传统与现代“对话”。
于是,他大胆创新,将壮锦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西装、高跟鞋、马面裙、提包、围巾……这些兼具民族特色与时尚审美的文创产品迅速成为年轻人的“心头好”。尤其在“三月三”等节庆期间,新品常成爆款,让壮锦从“老物件”变身“新时尚”。如今,他已成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忻城壮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跨界融合: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
“传统工艺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避免被淘汰。” 兰培文提出‘锦衣玉食’的生活理念,推动壮锦融入日常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让非遗真正“用”起来。未来,他计划进一步拓展产品品类,打造更实用、更生活化的壮锦产品,让广西民众“每天都能穿壮锦”。
山歌传唱基地:为民族文化搭台
如果说壮锦是看得见的民族文化,山歌则是听得见的民族记忆。除了壮锦,兰培文还自筹资金打造了来宾首个山歌传唱基地。面对山歌受众老龄化的困境,他大胆创新:为传统歌词加入流行伴奏、改编曲风,创作“新民歌”;并通过直播、比赛等渠道扩大传播。他说:“传承不是守旧,要让山歌带着时代的温度唱下去。”如今,基地已成为山歌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爱上壮族音韵。
荣誉为镜:织就传承新篇
文化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向新而生”。从一针一线的指尖技艺,到一腔一调的声声传承,兰培文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他让壮锦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年轻人衣橱里的时尚单品;让山歌不再是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而是网络平台上的文化流量。
今年1月9日,兰培文荣获2024年“来宾工匠”。谈及获得的荣誉,兰培文表示:“这是认可,更是激励。”他坦言,传承之路虽充满挑战,但每一份荣誉都像一面镜子,照见初心,也照亮前路。未来,他将继续扎根乡土,以工匠精神守护文化根脉,用创新思维激活非遗生命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力量,让非遗焕发时代光彩。
编辑 黄叮佳
责编 易治平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