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冯榆
5月1日,在邕江畔的南宁老街解放路上,两座历史文化展馆——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与老南宁记忆陈列馆,如时光匣子般悄然启封。40余名老街坊齐聚观展,重拾邕城回忆、共叙旧情。
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开馆。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冯榆摄
廊檐深处,镌刻百年商脉
南宁骑楼的根脉,深植于岭南水系的肌理之中。 邕州古城自古是西江流域的商贸枢纽。明清时期,已有桂东南及闽粤商人在此利用水运向西经商,近代开埠后更是商贾云集。地理空间上的四通八达及不同地域文化的交融,孕育了独具特色的骑楼文化。
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内,一幅幅老照片,定格了南宁骑楼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模样;一件件展品,诉说着骑楼曾经的繁荣,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骑楼独特的建筑魅力。
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开馆后吸引众多街坊市民拍照打卡。
当天,组织老街坊观展的南宁历史文化研究爱好者陈建昭介绍说,据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展陈项目组有关资料,南宁的骑楼兴自明末清初,由广州流传到南宁,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南宁的老骑楼有几种形式:仿哥特式、南洋式、古罗马券廊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复兴式、中国传统式、现代式等。骑楼在历史的演变中,更多地融入南宁元素,更符合岭南人的商住习惯。1928年,民生路西段(东起朝阳路西至当阳街)开始形成骑楼街,1929年,兴宁路(南起原民权路北至民生路)、1932年,解放路(原仓西门至鸡行头)也建成了骑楼街。在此期间,越来越多的骑楼出现在民权路、中山路、共和路等商业街道。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解放路的繁荣到达了顶峰。那时老街店铺林立,众多老字号,糖果饼干、果品、烟酒、油、盐、酱、醋,一应俱全。
“清咸丰之前在解放路开业的百年老字号酱料店‘大盛祥’及清同治元年开业的‘万利’,经营的豉油和黄皮酱,扬名南宁远近。南宁民间曾流传‘大盛豉油万利酱’的佳话。”陈建昭介绍。
岭南古建筑,凝固时光印记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现场了解到,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是依托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两湖会馆建设而成。两湖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由当年湖南、湖北旅邕商人集资而成。
南宁两湖会馆屋脊装饰精美。
“两湖会馆具有典型的清代南宁建筑特征,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南宁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三进院落地势一进比一进高,寓意着步步高升。屋脊龙凤呈祥和瑞兽麒麟,寓意着吉祥如意。飞檐翘角像展翅的大鸟,象征进步与希望。四叠马头墙,寓意着生气勃勃。”陈建昭介绍。
陈建昭向老街坊讲解南宁两湖会馆的建筑风格特色。
在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不远处,依托南宁商会旧址建设而成的老南宁记忆陈列馆,则以另一种姿态诉说着近代风云。1921年,孙中山出巡广西抵达南宁,用粤语在此发表《广西善后方针》,并接见工商界人士。
如今,老南宁记忆陈列馆内用各类老物件、文献资料等进行陈列,生动地展现了老南宁的社会风貌、民俗风情等,并串起了属于南宁的城市记忆。
城市守护者,续写市井烟火
骑楼见证了城市发展的脉络,也承载着老南宁人的鲜活人生。5月1日当天,在南宁骑楼文化陈列馆内的“老街坊话老南宁”沙龙活动中,老街坊们温暖相聚,畅所欲言。
“老街坊话老南宁”沙龙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一众老街坊纷纷分享了自己与这座城市的点滴故事。对于文化传承,原南宁孔庙博物馆馆长李文表示,《邕宁县志》中提到的古邕州八景之一“花洲夜月” 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着迷,遗憾史料记载不全,呼吁更多人提供线索寻其踪迹;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退休副研究馆员肖君认为,要培育南宁文化的土壤,需大力推广传承南宁白话;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一级注册建筑师容泽康建议,传承南宁文化,要将历史年轻化,如重建仓西门不仅是重砌砖头,更是要帮全城人重拾记忆密码。
邓伯安在沙龙上分享南宁特色文旅产品。
南宁的历史文化不应该是放置在玻璃柜中的展品,而是街巷间的烟火传承。正如新南宁人吕冈奎在沙龙中说:“带小朋友走进骑楼的光影里,感受百年骑楼的魅力,就是最好的传承。”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韩冬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