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梁雅佳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家的老人,记忆正在被悄悄“偷”走,他们可能会忘记回家的路。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走失的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约有1370名老人走失,其中72%存在记忆力障碍,25%确诊阿尔茨海默病。那么,如何预防老年人走失?看看专家的建议。
老人频繁走失的三大原因
自2014年以来,“广西防走失热线”(现为0771-2812349)发放了近50万个防走失手环,对应的数据库显示,有防走失手环需求的老人年龄多在70至79岁。广西防走失热线工作人员介绍,走失老人多在古稀之年,而80岁以上的老人因行动能力退化,所以走失情况没那么高。
广西江滨医院(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认知康复中心主任江文宇分析,老人频繁走失的常见原因有三个:一是迷路,二是认知障碍,三是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指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细胞死亡、机能低下,患者出现记忆衰退、说话词不达意、情绪变化等症状,主要体现在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认知症、路易体认知症等,有70种以上的病因。“精神障碍”通常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异常,比如妄想、幻觉,以及情感与情绪失调、行为与社交障碍等表现。
▲疑似认知障碍的老年患者在家属陪同下,正接受医生问诊。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梁雅佳摄
防走失智能设备五花八门
为了防止老人走失,不少家庭会给老人配备防走失智能设备,但市场上的防走失智能设备五花八门,哪一种更适合老年人?
有的手机品牌推出了长辈紧急救助功能,点击5次可以触发救助信号,或者可跟亲属长期共享位置。然而,此类功能容易陷入“重度失智老人用不了,轻度失智老人不爱用”的尴尬。
▲老年人展示佩戴的防走失手环,有拨打电话、一键呼叫等多种功能。受访者供图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简单易用的定位器、定位手环等颇受消费者青睐。在主流电商网站上,防走失手环配备了远程通话、防暴力拆卸、一键求救、定位楼层、设置电子围栏等丰富的功能,价格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
“有些手环功能多,但自身较重,有时老人不愿佩戴。”一名走失老人的家属黄先生说,“定位准确、待机时间长、洗澡不用脱是我们为老人选购智能穿戴设备的三大基本要求。”
陪伴是最好的“防丢神器”
怎样才能更好地防止老人走失?江文宇建议,家有老人的子女,在老人出门前要注意询问行程,获知路线。此外,平常要手把手教会老人使用导航、拨打报警电话;用定位器、手环或贴纸在老人身上标注个人信息及家属信息;定时询问老人所在位置,让他们及时报平安。
处在萌芽状态的认知障碍,比较容易被忽视。“不少老人在第一次走失时,认知障碍其实已经比较严重。”江文宇表示,事实上,认知障碍在早期是可以被发现的,比如,老人出现短期记忆下降、时间混乱、做熟悉的事情有困难、重复语言、个性改变等现象,就应及时就医。市民可带老人到医院进行走失风险的评估测试,从而判断老人是否存在认知障碍、是否适合出门。
“如果大家看到有老人在街上徘徊、迷茫,疑似走失,可以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及时帮助老人联系家属或者报警。”江文宇表示,老人外出,家属尽量陪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陪伴,这才是防止老人走失的最好“神器”。
【数说】
自2014年以来,“广西防走失热线”发放了近50万个防走失手环,每一个手环对应一份申领者的档案。其中,申领手环者年龄在60至69岁的占13.6%,70至79岁的占27.9%,80至89岁的占19.8%。根据该热线的档案记录,申领手环的老人中,轻度失能者占69.3%,中度失能者占23.2%,重度失能者占4.5%,大部分患有“三高”、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戴昕明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