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千年古乐奏起来!广西这座博物馆会“唱歌”|于细微处见博物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陆欣楠 文/图

“叮——”一声悠长的钟响穿透时空,我们聆听到的是上千年前的乐器羊角钮钟所发出的乐声。在位于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的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里,这样的“时空对话”每天都在上演。在这里,不仅能听到失传已久的钟声,还能触摸来自东盟各国的珍奇乐器,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音乐故事。

古乐新生

“我们馆内的1600余件(套)藏品,既有壮族铜鼓、侗族琵琶等珍贵乐器,也有上世纪60年代专家学者深入广西各地采集的原始音像档案。”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馆长楚卓介绍,该馆是一家专题性音乐博物馆,以高校教学科研优势打造了“活态博物馆”。

馆内展示的民族乐器。

走进展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套羊角钮编钟,这种曾在花山岩画中与铜鼓合鸣的礼器,西汉以后逐渐消失。“为了让古乐重获新生,学校的陈坤鹏专家团队花了8年时间研创。”楚卓介绍,这套由32面钟体组成的乐器,音律设计独具匠心,并且以“牛马猪羊鸡鸭鱼”7个古壮字作为音名铭文,既保留古韵又融入民族文化。

馆内陈列的羊角钮钟。

当钟槌轻敲,悠长的余音在展厅回荡,仿佛穿越时空。如今,这套古钟不仅能独奏,在广西艺术学院2025羊角钮钟主题新年音乐会上,它还与现代管弦乐团合奏,不少现场观众直呼“穿越”。

学生们在羊角钮钟前演奏壮族天琴。

因“乐”传情

除了国内的珍贵乐器,该博物馆还珍藏了数百件东南亚乐器,走进这里,仿佛有异国妙音萦绕耳畔。作为全国收藏东南亚乐器最多的博物馆,馆内600余件乐器见证着音乐交流的温情故事。楚卓回忆,印尼驻广州总领事馆得知馆内收藏大量甘美兰乐器后非常感动,主动捐赠了印尼非常珍贵的蒂法鼓;泰国大象饮料公司不仅送来传统乐器,还派专家教习6首泰国乐曲。她说:“音乐没有国界,他们感受到我们对异国文化的尊重,这就是民心相通。”

馆内展示的东南亚乐器。

泰国大象饮料公司捐赠的泰国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是展品,更成为教学“活教材”。菲律宾的kulintang、文莱的手鼓、印尼的甘美兰、缅甸的弯琴、泰国的三弦琴……不少学生对馆内的东南亚乐器如数家珍。一名泰国留学生分享道:“在泰国北部,也有与铜鼓相似的乐器,它们承载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

此外,学生们还经常与来自印尼的老师仁迪交流东南亚音乐文化,仁迪说:“当与中国的同学们共同演奏印尼音乐时,那种文化共鸣让人感动。”

学生们和老师仁迪一起演奏印尼甘美兰。

数字传承

“我们在研究东南亚音乐文化的同时,这些国家也在研究我们如何传播他们的音乐文化。”楚卓告诉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印尼、老挝等东盟国家的音乐研究者把广西民族音乐博物馆当作研究对象,邀请她交流博物馆建设和管理经验;博物馆也定期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到校做讲座,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希望将民族民间音乐代代不息地传承下去。

“我们要让传统音乐跟上时代。”楚卓说。今年,她们也在筹备一场铜鼓专题音乐会,让更多人喜爱这件具有2600多年古老乐器的美韵,让铜鼓多民族共有共享的文化特点,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

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面对数字化浪潮,博物馆选择“坚守本质,创新形式”。“高校博物馆的使命是让遗产服务于当下。”楚卓介绍,博物馆注重乐器的科技展呈与研发,组织研创了天琴、独弦琴、铜鼓等代表性特色乐器三维动态展示10余件,研发了羊角钮钟、定音铜鼓、可调弦转调竹筒琴等乐器6件(套)。除了乐器实物,传统歌本、乐谱等内容也都通过动态演示、多媒体影像等数字化形式,呈现出八桂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

【观展提示】

地址:广西艺术学院南湖校区内

票价:免费,无需预约

开放时间:每周三、周四9:00—17:00,16:15停止入馆,具体开放时间以学校通告为准。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