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广西自然博物馆:探寻恐龙等自然奥秘的宝藏之地|于细微处见博物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俏华

编者按:

在八桂大地上,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中小型博物馆,他们通过深入挖掘研究本土文化、自然历史和艺术精华,以差异化叙事走出了一条小而美的道路。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南国早报聚焦广西各地的特色博物馆,于细微之处,现博物之美。

===================================================

在八桂大地的博物馆星群中,广西自然博物馆宛如一部立体的自然百科全书。与侧重文物收藏的历史类博物馆不同,这里汇聚了6万余件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岩石矿物以及现生动植物标本,勾勒出跨越漫长岁月的自然奇境,成为解码地球演化与生命奥秘的重要窗口。

广西自然博物馆收藏了各种珍禽猛兽标本。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均为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俏华摄

自然科普的生动课堂

藏酋猴、绿海龟、布氏鲸……近日,记者走进广西自然博物馆的珍稀动物展厅,各种珍禽猛兽、大型鲸鱼、深海鱼类、鸟类等珍稀、濒危的物种标本令人叹为观止。

绿海龟标本。

该馆讲解员郑新杨介绍,博物馆成立于1988年,以收藏、研究、展示古人类、古生物、岩石矿物和现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开展自然科学科普教育为己任。建馆时馆藏标本仅有4000多件,如今已增至6万余件。

布氏鲸骨骼标本。

在珍稀动物展厅的“多彩的热带雨林”展区,一棵惟妙惟肖、挂满饱满果实的仿真木菠萝树成为自然科普的鲜活案例。“很多小朋友甚至中学生第一眼看到,都会喊‘哇,好大的榴莲’。”郑新杨觉得,这样的小插曲正好体现了自然科普类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即帮助观众尤其是青少年正确认识动植物,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兴趣,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多彩的热带雨林”展区的木菠萝树。

“广西第一龙”的传奇发现

在广西自然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恐龙化石是最耀眼的存在。馆内依据真实化石制作的一比一恐龙复原模型,深受观众喜爱。其中有着“广西第一龙”之称的大石南宁龙,为“展馆之宝”。它不仅是广西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第一具完整装架的鸭嘴龙类恐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大石南宁龙。馆方供图

但拼凑起大石南宁龙骨架的化石碎块,曾一度被当成废料。1966年,南宁大石村村民在石火岭修建水利设施时,挖出一些形似动物脊椎的“怪石”,当时无人知晓这是恐龙化石,多数被随意丢弃或用于建房。好在当地一小学老师石宏德觉得稀奇,私下保存了两块。

20多年后,南宁市博物馆开展文物调查,石宏德收藏的“怪石”引起广西自然博物馆古生物专家赵仲如的关注。经鉴定,这些石头正是恐龙化石。1990年,广西自然博物馆联合广西地质研究所、南宁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挖掘,出土了一条鸭嘴龙40%的骨骼化石,包括头骨、脊椎、四肢等。

根据出土地点,专家将这条鸭嘴龙命名为“大石南宁龙”。如今,它和其他广西恐龙化石陈列在展厅中,也让人们对广西乃至我国本土恐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暴龙。馆方供图

“恐龙”进商场的创新实践

除了丰富馆藏,广西自然博物馆还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之际,该馆打破场馆边界,联合朝阳里开展自然科学艺术展和趣味有奖问答等互动活动,让广大观众实现家门口的逛展自由。

而早在今年4月,馆方更是大胆创新,将恐龙世界科普展搬进南宁一大型商圈。扶绥中国上龙、大石南宁龙、苏氏巧龙三具巨型恐龙骨架和十余件珍稀野生动物标本亮相,让商场变身沉浸式城市科普会客厅,吸引40万人次参观,为“博物馆+”跨界模式提供了创新样本。

今年4月,广西自然博物馆在南宁一商场举办恐龙世界科普展。馆方供图

在郑新杨看来,未来馆方还可以通过观众满意度调查精准对接需求,引入科技手段让标本“活起来”,持续开展“自然广西”展览等生态宣传活动,努力扮演好文化身份的“连接者”“创新者”“守护者”。

【观展提示】

地址:南宁市人民东路1-1号 (南宁市人民公园内)

票价:免费,无需预约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假日除外)。4月21日起,地球与生物历史展厅因围挡施工暂停开放,恢复开放时间以馆方通知为准;珍稀动物展厅和博物馆商店正常开放

咨询电话:0771—2820502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肖海燕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