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
发布150款
互联网保险产品测评结果
结果显示存四方面问题
👇👇👇
测评详情
测评时间:2024年10月—2025年4月。
测评类型:健险产品(包括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三类)。
测评产品:选取了蚂蚁保、水滴保、微保、明亚保险经纪、大童保险管家等10家市场主流的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和头部保险中介机构,并从中选取了35家保险公司共计150款保险产品样本,其中医疗险产品80款,重疾险30款,意外险40款。
问题一:产品名称有歧义
互联网保险产品以标准化、短周期、易上架为设计导向,用户在实际使用中常出现保障不匹配或不适用的情况。同时,产品在销售端的界面展示相对简洁,难以解释清楚某些专业化的保险内容,普通消费者在无专业人员协助的情况下易造成理解偏差。
📚案例:
某保险经纪平台销售的个人百万综合意外险(人保财险),宣称的“百万”保额仅仅是指航空意外责任,核心的意外身故保险金只有10万元。
📚案例:
蚂蚁保平台销售的天天保百万意外险(安盛天平),宣称的“百万”实为意外医疗费用补偿责任,而医疗费用补偿是报销模式,不超过实际医疗费用,所谓的“百万”为报销上限,且免赔额高达5千元,而该产品的意外身故及残疾保额仅有1万元。在某平台销售的太平洋普惠百万医疗险(太平洋产险)名称中含有“普惠”,但免赔额为2万元,与普通消费者理解的“普惠”概念有明显偏差。
(图片来源:上海市消保委)
问题二:信息披露不全面
互联网平台虽形式上完成信息披露义务,但部分产品通过页面折叠、跳转链接、字体淡化等方式弱化了免责条款、健康告知、等待期等重要信息的显性展示,用户在投保流程中很难主动看到这些关键信息。
例如,很多保险产品在销售页面仅模糊表述“保障100/120种重大疾病”,却并未提供完整的疾病清单或疾病示例,具体的疾病种类也只能到保险条款中查询,消费者难以快速判断保障范围;某些意外险产品包含意外医疗责任,但没有明显标注可报销医院范围,导致消费者误以为所有医院均可理赔,而实际上部分高端或民营医院可能被排除在外。
📚案例:
蚂蚁保平台销售的个人综合意外保险(安诚财险)包含意外医疗责任和猝死责任,但没有在销售页面明显注明覆盖医院范围和等待期,而是仅嵌在投保须知中,消费者通常难以发现。
(图片来源:上海市消保委)
此外,在续保方面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保障不足也是非常典型的问题。某些产品要求消费者勾选续保授权声明,但点击勾选后,页面并不会展示《续期授权声明》的具体内容;某些产品宣称“可续保”,却未说明是否需重新进行健康告知,若消费者的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可能面临被拒续保风险。
问题三:销售文案不规范
调查发现,互联网保险对免责条款、赔付条件、健康告知、免赔额与等待期等实际限制性内容轻描淡写,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与产品实际状况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用户在缺乏关键判断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购买决策,实际获得的保障结构却远低于预期。
📚案例:
例如,某些互联网中介平台在推广保险产品时,在产品销售页面标注“今日仅剩XX单”“限时优惠即将结束”等信息提示,通过制造紧迫感来催促消费者迅速下单,导致用户在没有全面了解和评估产品信息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案例:
某些保险产品与市面上的产品进行不恰当对比,宣称自身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低xx%”,但未披露是否因此减少了保障范围,可能导致消费者以价格为唯一决策依据,而忽略其他重要保障内容。
📚案例:
某些重疾险产品界面宣传“不限健康状况,不受历史疾病影响,真正保障全家人”,然而实际条款中却指出“投保前已获悉的既往症,不在保障范围内”。
📚案例:
某些意外险产品销售界面声称“无论大小意外都能保”,然而实际条款中却存在部分意外免责的情况,造成消费者误解。
如在梧桐树平台销售的人保统护卫(互联网专属)(人保财险)与小蜜蜂5号综合意外险(太平洋产险)销售页面宣称“无论大小意外都能保”,然而实际条款中却存在部分意外免责的情况;如在水滴保平台销售的水滴百万医疗险(焕新版)(泰康在线)销售界面宣传0—70岁均可投保,实际条款中却说明投保年龄需为30天—65周岁,与宣传页面不一致。
问题四:“机器人”客服答非所问
调查发现在保险销售实际运营中,多数平台将客服系统全面自动化,依赖智能客服与模板化应答完成用户服务任务,人工客服严重缺位,导致用户在面对非标准问题时难以获得有效解答。
📚案例:
部分平台的产品人工客服咨询入口存在缺失;部分产品声称提供人工客服,但实际咨询时只能使用AI问答系统,而AI客服的回答通常过于死板,无法有效解答复杂的保险问题,也无法提供具象案例说明;部分平台咨询入口流程复杂,要求消费者扫码关注公众号、注册账户、提供手机号或微信号等个人信息,才能进入客服界面,这种强制信息收集方式可能引发消费者对隐私泄露的担忧;部分平台产品仅提供留言功能,不提供在线咨询入口,影响了消费者的获取信息的便捷性。
对于上述问题
上海市消保委指出
应强化互联网保险信息透明度
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在免赔额、保障责任、续保条款等方面,平台需通过可视化结构、页面高亮、操作前提醒等方式进行主动提示。监管部门可推动“保险销售页面用户信息显性度”行业标准建立,明确信息展示的行为规则,防止重要内容以默认折叠、文字淡化等方式弱化用户认知。
平台应对销售行为中存在的默认勾选、强制搭售、内容遮蔽等问题设立明确边界,推动销售路径设计转向“用户充分理解+自主决策”的双保障逻辑。同时,建议平台引入“关键条款确认”“多步展示与确认”机制,引导用户逐步理解保险产品而非一键完成交易,将销售行为融入保险教育过程,使“用户理解”成为销售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阶段应开展用户调研,引入测试环节,提升产品条款结构的清晰度与适配性。通过服务前置建立品牌连接与信任沉淀,推动保险从“强销售”转向“自然转化”,以“产品后移、服务前置”的方式激活用户需求、提升后续投保率。
客服机制在信任构建中扮演关键角色,建议在投保、理赔、退保等关键节点增加人工服务入口。同时提高客服团队专业化,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沟通协商水平。
消保委建议
平台将大数据与智能推荐算法用于需求引导、风险提示等环节,通过精准服务提升用户感知价值。在投保层面,加强信息披露、重要内容提示,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同时优化用户操作流程、精简页面跳转逻辑、加强互动环节,提升消费者“购买保险”的实感。
编辑 莫妮娜
责编 钟亮
审核 练才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