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唐佳洁
考生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家长们面临着后勤保障与心理支持的双重考验。记者走访发现,如何在保证孩子营养、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给予适度情感支持,成为多数家庭关注的焦点,不少家长从日夜陪伴中摸索出护航经验。
环境调整 保持适度生活气息
南宁市民刘先生家的客厅最近添置了两张并排摆放的书桌。自从发现孩子独自在房间学习容易焦躁后,他调整了空间布局:“我在一旁看书工作,她妈妈坐在沙发追剧,孩子复习累了抬头就能看到我们,她说这样很安心。”这种陪伴而不打扰的理念让家中的备考氛围变得温馨而不紧绷。
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精神状态。刘先生表示,不少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即在考前刻意营造“无声备考”环境,比如坚决不看电视,做家务不发出声响,甚至说话、走路也小心翼翼……孩子的内心是敏感细腻的,这种行为容易让他们感到压抑紧绷。明智的做法是,家长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刻意频繁地干扰孩子即可,带着生活温度的空间更能让人放松。
情感支撑 用陪伴鼓励代替指责追问
“每次想关心一下孩子,结果开口就变成了质问,亲子关系紧张,孩子的状态也越来越差。”莫女士的困惑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她自认对孩子比较严格,严厉久了连关心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
多次沟通无果后,莫女士发现行动关怀比言语关怀更有效。比如,切点水果轻轻放在书桌旁,用便利贴提醒孩子容易遗忘的学习用品,带孩子外出运动放松,把“特别关注”变回“日常陪伴”,保持自身情绪稳定,不让过度的关心追问把焦虑情绪传递给孩子。
与此同时,她开始在沟通中用“鼓励式语言”替代“纠错式语言”。在孩子为成绩焦虑时,不再一味责备孩子不够努力,而是肯定他的付出,再一起分析原因,制定复习计划;发现孩子分心时,不指责其偷懒,而是提醒孩子“休息一会儿效率更高”。要用语言传递信任,而非放大焦虑。“现在孩子愿意主动跟我分享自己的情况,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了。”莫女士明显感觉到亲子关系的回温。
编辑 玉浩
责编 蒋晓梅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