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中考历史命题注重综合检测基础历史知识,主要围绕教材中重要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等,选择素材并提出问题,引导考生提取信息,解释、概括、分析。因此,考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备考准备。
▲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初中历史教研员余敬敏
非选择题分值占比提高
避免这几方面失分
中考历史备考需紧跟命题改革方向,把握“情境化、综合化、开放化”三大趋势特征。2025年历史试题非选择题分值占比,将由原来的50%提升至52%,这一调整体现了试题更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趋势。此外,试题的呈现形式会在不断变化中,表现为试题情境的创设,热点主题的选择、应答任务的创新等等。
考生在应答上,存在一些共性失分的情况。
比如,忽视试题情境,不能充分调用试题素材所提供的信息,仍用记忆的知识机械应答;对重要史事和概念的理解不足,在应答中无法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出现张冠李戴、表述模糊;论从史出意识薄弱,混淆素材中史实陈述与观点总结的表述,依据新的历史现象推导出合理结论的逻辑不清晰,缺少由史实到结论过程的个人解释等,这些方面考生应注意避免。
备考回归课本
厘清历史脉络有技巧
中考历史命题素材新颖多样,常围绕现实热点组合知识点,试题的形式与设问看似与课本不同,实质上是课本内容的重构。因此,回归课本在备考复习中非常重要,但不是强化知识的记忆,而要注重对知识的理解,考生可从时序发展和空间贯通两个维度厘清历史脉络。
考生可把重大事件或同类事件按时序梳理,借助前后排序来说明事件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重大事件的理解,也有助于把握历史发的阶段进程,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此外,在对比中国与世界同期的历史,可尝试从全球视野中解读中国和世界,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联系性,以及历史发展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为提升历史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打好基础。
考生可以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等因素有机整合,形成个性化的认知网络,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历史,通过能力与思维的训练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掌握。通过在特定的、具体的时空框架中厘清历史脉络,课本知识不再是固化的文本和表格,而是通过不断组合与运用,呈现灵活多样的学习效果。
从容应对试题变化
勿盲目揣摩试题形式
中考试题的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面对每年都会有部分中考试题的创新,考生要重视但也不需要过度担忧,也不要去盲目的揣摩热点或新的试题形式,试题关注的目标始终是对考生学习能力和素养的考查。
首先,提高对新材料、新情境题的适应能力。加强对课本中的非主体内容部分阅读理解与思考分析,如利用图像材料描述重大历史现象,解释各种历史现象与历史脉络的联系。强化用考生描述历史、陈述观点的习惯与意识。
其次,关联呼应课本。从试题素材寻找与重大史事等相关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概念等,以此为试题与课本的沟通渠道,回到熟悉的知识体系中去调用自己的知识储备。
第三,要有开放性思维,不局限于课本现有的观点,在复习课本时要根据具体的史实,尝试严谨、合理地去推理、分析得出新的结论。
最后,在正式动笔应答时,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的引导语、各类素材和问题要求,避免先入为主,以准确把握试题要求。
善于整理错题
弥补学习短板
广西中考题在难易分布上,基础题占比最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等难度的题目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难题更加注重考生形成个人评价和提出新观点。
错题可视为考生学习过程中缺漏的重要标识,不同学习层次考生的错题类型是不一样的。备考复习阶段,考生可以整理自己出现的错题,剖析错误原因。现有的中考历史卷,考查机械记忆的分值占比不多,不要简单地将失分归为记忆不扎实,可多从方法、能力、思维等方面找到自己学习的短板,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突破。
余敬敏简介:桂林市学科带头人,广西教研院初中历史学科中心组成员。广西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义务教育历史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
编辑 刘冬妮
责编 蒋晓梅
审核 黄新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