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广西希望高中的草坪上洋溢着轻松热烈的氛围,一场由校友、学生与学校共创的 “Hope·共鸣场”音乐节在此上演。没有固定的座位,没有严苛的表演要求,校友、学生、乐迷与所有爱好音乐的人汇聚一堂,在旋律与互动中形成独特的 “共鸣场”,让希望与能量在共振中传递。
自由与平等:音乐节的独特气质
当天下午4时,开放麦环节刚启动,就出现了一点“小瑕疵”:一位同学唱到一半时笑着对台下摆摆手:“哎呀,我忘词了!但没关系,请给我尖叫声好吗!”
话音未落,草坪上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欢呼与掌声,有人吹起口哨,有人跟着节奏拍手。他深吸一口气,顺着旋律即兴哼唱了几句,虽然没有精准对上歌词,却让现场的氛围更加热烈。“本来挺紧张的,忘词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但听到大家的尖叫声,突然就放松了。” 下台后他笑着说,“这里和平时的文艺汇演不一样,没人会纠结你唱得好不好,大家只想一起开心。”
“我们追求的不是整齐划一的表演,而是最真实的表达。” 广西希望高中执行校长周宏说,“文艺汇演总有固定的流程和标准,但音乐节就该这样 —— 你可以靠近舞台跟着跳,也可以躺在垫子上听,累了就去旁边喝杯水,这才是自由的样子。”
在音乐节现场,草坪上没有前排后排之分,大家或席地而坐,或随意走动,累了就躺在铺着垫子的地上,闭着眼听音乐;遇到喜欢的歌曲,就凑近舞台挥手互动,跟着歌手一起唱。傍晚时分,夕阳洒在每个人的脸上,有人拿出手机记录这一幕,有人对着夕阳哼唱,整个场景自在而惬意。
一位考完中考的同学说:“考完试压力特别大,来这儿之后,跟着音乐跳一跳,和不认识的人一起唱歌,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这里没有那么多规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太舒服了。”
共创与连接:音乐节背后的故事
这场音乐节的诞生,源于一次校友与老师的聊天。“当时校友回来,提议说能不能用音乐节的形式,把大家连接起来。” 周宏回忆道,“这个想法一出来,就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校友、学生、老师都参与进来,一起策划、一起准备,才有了今天的‘HOPE共鸣场’。”
筹备过程中,大家每周开会讨论,从确定主题、设计 slogan 到制作海报,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共创的痕迹。校友们也积极出力,不仅有乐队回来表演,还有校友企业赞助了烟花。
活动开场环节,红、黄、紫等多种颜色的烟花在天空绽放,就像校友、老师、学生们携手筹办这场音乐节一般,多样力量汇聚成和谐的整体,与草坪上的热闹氛围相呼应,更让这片场地显得绚烂夺目。
“这不是学校单方面举办的活动,是我们和校友、学生一起‘攒’出来的。” 周宏笑着说,“就像昨天,还有十几个毕业的学生来我家吃饭,聊起音乐节的细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那种感觉特别温暖。”
一位参与筹备的同学说:“一开始我们都没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弄,后来去南丹音乐节学习,慢慢才清晰起来。从设计那个由两个‘H’组成的标志,到确定‘让希望在共振中发光’的口号,每一步都凝聚着大家的想法,这种一起做事的感觉特别棒。”
生长教育:在音乐中绽放的理念
“我们学校一直追求‘生长教育’,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要满足他们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需求。” 周宏在现场提到,“这场音乐节,其实就是生长教育的一种体现 —— 给大家空间,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参与、去感受、去成长。”
在音乐节现场,这种理念随处可见。有同学不善言辞,却在舞台上用乐器表达自己;有同学平时成绩平平,唱起歌来却光芒四射。一位校友是2014级学生,他上学时成绩只是 B+,但在学校的引导下,不仅考上了广西大学,还创办了说唱社,如今又回到母校参加音乐节。“学校没有用成绩去衡量我们,而是鼓励我们找到自己的爱好,慢慢成长。” 他说,“今天能在这里表演,就是想告诉学弟学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夜幕渐深,音乐仍在继续。草坪上的人们或许明天会回到各自的轨道,但此刻,他们在旋律中共享的自在与共鸣,早已成为 “生长” 最鲜活的注脚。正如周宏所说:“我们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感受到,成长可以有很多种样子,而每一种样子,都值得被尊重、被看见。”(唐屹权)
编辑 邱晨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孙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