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有的沉寂,有的火爆!“冰火”两重天,主题乐园如何破局?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俏华 黄叮佳

这个盛夏,南宁万达茂娱乐岛主题乐园即将谢幕,两三公里外的方特东盟神画却正上演泼水节狂欢。这一热一冷,折射出广西主题乐园市场的剧烈分化和行业阵痛。主题乐园该如何破局?业内人士和专家对此进行了分析。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以东南亚泼水节为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到来。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邹财麟摄

黯然退场

在广西主题乐园的发展版图上,与万达茂娱乐岛处境相似的,还有柳州克里湾欢乐世界。

2017年,其前身“柳州卡乐星球”带着“柳州迪士尼”的光环开业,吸引了大量游客。但280元的票价让这份热闹没能持续太久。2022年8月,乐园宣布闭园并“升级改造”,深圳华侨城也随之撤出,由柳州市东城投资开发集团单独运营;2023年,乐园更名重新开园后,运营模式调整为免收大门票、单个项目收费,但仍难扭转颓势。

记者在运营方“柳州东城文旅”微信公众号检索发现,2024年7月至2025年1月,园区累计发布9次设备检修公告,每次闭园两周;今年3月30日宣布的“一个月检修”,最终变成无限期闭园。游客在社交平台的吐槽,暴露出园区的诸多问题:收费太贵、管理混乱、交通不便、主题不明确、缺乏IP加持等。7月20日,记者拨打园区客服电话时,发现号码已为空号。其未来能否重新开园,目前仍是未知数。

同样陷入沉寂的,还有桂林兴安的乐满地主题乐园(以下称“乐满地”)。其于2000年开业,是广西首个大型主题乐园,2007年入选国家首批5A级景区,曾是无数人的童年记忆。“刚开业时人山人海,广东、湖南的游客都专门开车来玩,没想到就倒闭了。”有游客今年故地重游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少网友道出了园区落幕的原因:设施老化、投资商撤资、地理位置缺乏优势,加之周边省市可选择的主题乐园增多……据悉,2022年初乐满地闭园,2023年下半年曾短暂重启,不久又宣布因设施老化停止运营。目前,园区主营度假酒店和高尔夫球场。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怀念桂林乐满地。 网页截图

成功突围

与上述乐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乐园(以下称“南宁方特”)持续火爆。

7月20日下午,记者在南宁方特看到,不少游客正在排队入场,准备参加泼水节狂欢。游客林女士说:“园区的东南亚风情演出很有特色,泼水节氛围超棒,年轻人聚在一起特别热闹。”

这样的热闹场景,是南宁方特暑期的常态。“这个暑期园区的客流量显著增加,目前同比增长约35%。”乐园营销总监胡炀介绍,园区2024年客流量达260万人,同比增长10%;2025年截至7月20日,客流量为110万人,同比增长3%,收入18579万元,同比增长4%。在《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中,南宁方特跻身全国第八。

当许多乐园还在比拼“过山车高度”“摩天轮大小”时,南宁方特已走出差异化路径。在胡炀看来,乐园成功的关键在于:依托全国独有的“东盟文化”主题,拓宽了市场半径,客源从南宁周边扩展至广东、云贵川等区域;同时,园区在不同节日推出泼水节、南洋惊奇夜、跨年活动等定制主题活动,满足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的新鲜感,促使年轻人主动在社交媒体分享传播,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提升了影响力。

▲南宁方特东南亚泼水节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游玩。 景区供图

生存之道

广西主题乐园的“冰火”两重天,是全国行业洗牌的缩影。《2024中国主题公园竞争力评价报告》显示,全国385家主题公园中,19%实现收支平衡,59%已经实现了经营性盈利,22%仍处于亏损状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主题乐园的竞争,本质是对游客需求变化的理解与响应能力的较量。20年前,主题乐园对游客而言属于新鲜事物,凭娱乐设施就能赚钱;现在,游客更注重游玩过程中的“沉浸式体验”,而且社交媒体传播效应催生“打卡”文化,游客对主题乐园的互动性和分享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主题乐园唯有持续创新,将文化特色、情绪价值、社交属性深度融合,才能在竞争中立足。

▲游客在方特东盟神画内玩过山车。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西旅游发展集团兼职外部董事刘民坤表示,南宁万达茂虽以桂文化为主题,走的却是“文化标签+常规游乐”路线,终因桂文化仅作装饰、项目缺乏独特性、运营管理粗放而受限。方特东盟神画则主打“文化内核+科技体验”,深耕东盟文化,用科技活化文化、靠精细运营实现了持续发展。这种差异的本质,是“做表面文章”与“深层价值挖掘”的分野,同时也揭露文旅产业发展的残酷定律:缺乏文化深度、独特体验与运营弹性的主题乐园,终将在同质化竞争中走向衰落。

刘民坤认为,广西文旅的出路在于找准独特定位,将文化、体验、运营深度融合,方能跳出“开业即巅峰”的短周期陷阱,构建可持续的文旅生态:其一,主题要“特”且“深”,深挖文化富矿,打造在地性IP;其二,体验要“新”且“沉浸”,以科技赋能文化体验,强化互动参与;其三,视野要“宽”且“远”,探索灵活运营模式,平衡“流量”与“留量”。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