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占玲 黎伊玮 陈佳丽(实习生)
2012年8月30日,南国早报推出《9月1日起广西首批试点医院将向“以药养医”开刀》的报道,那时国家正在逐步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老百姓看病的医药费大大降低。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2019年,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和使用试点正式启动。近年来,一批高值医用耗材纳入集采范畴,“国家团购”令百姓健康获得感再次升级,更多的患者从“不敢治”到“治得起”。
“药品加成”退出舞台
从国家开始实施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广西便逐步落实相关政策。以往,药品加成收入是医院收入的“大头”,按照从前的规定,医院的药品可以在进货价的基础上,加价15%销售给患者。
自取消药品加成政策逐步落地后,南国早报曾多次为老百姓“算账”。2015年,不少市民担心,取消药品加成后,费用会不会从别的地方赚回来。事实证明,担忧是多余的,一些大型检查价格实行明码标价,如磁共振平扫,原价为360元(二级医院)、400元(三级医院),现在降为313.2元(二级医院)、348元(三级医院)。
取消药品加成后,医药费到底能省多少?2016年1月15日,南国早报刊发了《柳州玉林启动公立医院改革——按病付费,100多种病一口价》的报道,文章提及一名冠心病患者所服用的辛伐他汀片,价格是19.26元,取消药品加成后,降为16.75元。
到了2017年,全国所有公立医院已全部开展综合改革,至此,“药品加成”政策逐渐退出舞台,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缓解。不过,一些高值医用耗材、药品仍旧是老百姓心中的一根刺,比如冠心病需要用到的支架,国产心脏支架平均价格高达1.3万元,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
把耗材价格打下来
2021年1月国家集采后,原本数万元的冠脉支架,平均价格降至700~800元。同年1月30日,南国早报报道了一名患者进行冠脉支架手术,放了3个支架,只花了1728.99元。消息一出,引发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曾经高攀不起的冠脉支架,放了3个竟然不到2000元就能搞定”。
除了冠脉支架,2021年12月,神经介入类医疗耗材也纳入集采范围。60多岁的何先生患夹层动脉瘤,他于2024年在自治区人民医院进行密网支架介入治疗。该院脑血管病·脊髓神经外科副主任陈海浚介绍,在集采之前,何先生所患的夹层动脉瘤,植入两个密网支架的手术费用预计30万元以上,而集采后,何先生总开销不到10万元。
2022年5月,自治区人民医院开始逐步执行通路导管、颅内支架等医用耗材的集采价格。以颅内动脉瘤为例,以前一些患者为了节省开销会选择费用相对较低的开颅手术,费用是减少了,但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恢复时间久,还可能面临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国家集采后,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密网支架,由单价约15万元降到了5万元左右,降幅近70%。患者选择进行密网支架手术,不用开颅,费用低、手术时间短,术后3天左右就可以出院。据悉,目前在神经介入领域,绝大部分的通用医疗耗材均已被纳入了集采范围,少部分还未纳入的耗材如神经导丝、神经微导管等,也在逐步推进之中。
集采范围持续扩大
今年6月17日,一则发布在南国早报上的报道,引发不少家庭的关注。报道提到,人工耳蜗国家集采于4月7日起在广西全面执行后,截至5月30日,广西共开展76例人工耳蜗手术,预计可使病人平均减轻经济负担5.4万元。
▲医生准备为患者植入人工耳蜗。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供图
报道发出后,不少听障家庭主动前往医院咨询手术事宜。佳佳(化名)今年11岁,她一出生就被诊断出严重的听力障碍。作为农村低保户,佳佳父母曾四处筹钱,花了七八万元,给佳佳的单侧耳朵植入了一个基础款式的人工耳蜗。虽然有一侧能听见了,但佳佳的听力还不是“最佳模式”。近期,佳佳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植入了另一侧人工耳蜗,集采价格再加上低保报销,佳佳父母最终只付了1600多元。
据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介绍,国家集采前,国产人工耳蜗约15万元/台,进口超20万元/台。国家集采结果落地后,国产耳蜗降至约4万元/台,进口降至约5万元/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科组组长、主任医师谭颂华介绍,目前,广西医保的政策是1至14岁的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可享受医保报销,对于单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低保户自付部分在2000元左右,不是低保户家庭,自付部分在2万元左右,显著降低了许多听障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国家团购”降价保质
近年来,“国家团购”内容越来越丰富,涵盖范围也越来越广,落地广西后,更是相当接地气。据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介绍,截至今年7月底,共有861种药品和94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品种在广西全面落地执行,让千万患者减负受益。
今年4月30日,第十批国家集采药品在广西落地,降价力度显著。以常用糖尿病治疗药物依帕司他片为例,价格从集采前的2.983元/粒降至0.18元/粒。受益患者李女士表示,每月用药费用可节省约250元。
集采之后,部分人担心,医用耗材的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对此,陈海浚表示,集采政策的价值,在于通过集中带量采购,促使行业提供更优质、更多元的产品,让患者不仅“治得起”,更能“治得好”。
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任毅认为,国家集采之后,患者的选择面更广了,比如,一些人工耳蜗品牌设计更加人性化,佩戴隐蔽,有利于减轻植入者因设备显眼产生的心理顾虑。
对于集采政策,自治区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科主任医师唐凤珠表示,希望未来能覆盖更多人群,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人工耳蜗植入为例,目前,一些偏远地区对于该项集采政策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如果能加大宣传和科普力度,将会有更多听障患者重获新“声”。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