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靖云
看似简单的“双贴息”政策,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一定门槛的。究竟哪些消费可以通过审核?办理贷款时要注意些什么,才能规避风险?为此,南国早报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为大家带来这份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实用操作攻略。
精准定位
哪些人适合申请“国补”
消费贷款领域“国补”的推出,旨在精准支持特定人群的消费和经营需求。华夏银行南宁分行相关专业人士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主要面向有真实消费需求且信用良好的个人,使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用于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消费的客户群体,单笔消费在5万元及以上的个人消费,最高可享受3000元的贴息。例如,近期有购买家电、装修房屋、购车等大额消费计划的市民,符合条件即可申请消费贷“国补”,享受财政贴息带来的实惠。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则重点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的小微企业,若因经营需要资金周转,如扩大店面、更新设备等,均可申请消费贷款领域“国补”。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适合申请消费贷款领域“国补”,信用记录不良、无真实消费或经营需求、还款能力不足的人群不适合申请。消费贷款领域“国补”也不适用于信用卡的所有业务和房贷业务。
严守红线
贷款的用途不容“越界”
消费贷款领域“国补”有明确的用途规定,必须用于指定的消费场景或经营用途。据了解,银行会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确保贷款用于指定场景,如装修合同备案、工程进度影像资料、购车发票核验、车辆抵押登记、商户POS流水、商户型号与发票匹配等。若客户无法提供相关凭证,银行会暂停贴息,甚至提前收贷。对于大额消费贷款,银行通常会要求分阶段放款,如装修贷按工程进度拨款,以此降低资金挪用风险。
华夏银行南宁分行相关人士强调,个人消费贷款仅能用于消费,如果用于非消费领域,或有其他违规套利行为,将无法取得贴息资金。贷款用途需与合同约定一致,禁止挪用,违规使用贷款将导致征信受损,被银行列入黑名单,影响后续贷款,甚至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的风险。
慧眼识坑
警惕“贴息”背后的陷阱
消费贷款领域“国补”政策发布后,一些不法机构和中介蠢蠢欲动,试图从中谋取私利。他们以“贴息”为噱头,诱导客户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还有一些中介把普通贷款包装成“贴息”贷款,忽悠消费者,并利用信息差收取高额手续费。
“办理贷款时一定要保持理性和警惕,避免掉入陷阱。”华夏银行南宁分行相关人士提醒,在选择贷款机构时,首先要选择正规银行或金融机构,不要轻信一些不明中介的宣传。可通过银行官网或客服确认贴息政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在办理贷款过程中,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明确贷款金额、利率、期限、还款方式以及贴息条件等重要信息,客户应明确告知“仅需贷款产品”,防止被隐藏条款“坑”了;此外,要求书面列明手续费、利率等,避免口头承诺带来的纠纷;最后,还要保存好消费合同、发票等原始材料。
南宁一银行资深客户经理建议市民理性借贷,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还款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不要因为“贴息”的诱惑而盲目申请过多贷款,导致还款压力过大,影响个人和家庭的财务状况。她认为,消费贷款领域“国补”政策带来了机遇,市民只有了解政策、严守规则、警惕陷阱,才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