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广西各族人民与其他战场上的英勇战士们共同铸就了一段悲壮而光辉的抗战史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广西各族人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鲜血和生命为这一精神铸就了英雄丰碑,成为伟大抗战精神中最悲壮、最鲜活的印证之一。
1937年11月邹韬奋、沈兹九、金仲华、钱俊瑞、张仲实在桂林李家村与广西抗日学生军合影。(资料图片)
体现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广西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兵民共济、共御外侮,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血肉长城,体现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坚决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进广西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9年,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广西,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广西第三届学生军、南宁战时工作团,掀起抗日救亡、支前参战的热潮。广西各地民众抵御日军的斗争也十分活跃,许多村寨民众纷纷订立《抗战公约》,各家户主签名画押,进行宣誓,同仇敌忾地抗击入侵广西的日本侵略军。
广西各族人民以大局为重、民族利益为重,不仅在本土积极御敌,还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出境作战。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抗日游击区,广西籍的县团级以上的军政干部就有50多名。受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新桂系联共拥蒋抗日,广西先后有数十万军队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桂南会战和入缅作战等正面战场的战役,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展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军,广西各族人民丝毫没有退缩,而是舍生忘死、赴汤蹈火,甘愿为国家和民族流血牺牲,给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展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广西虽地处祖国南疆边陲地区,仍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这场决不妥协的血战中,广西各族人民始终无所畏惧,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战歌。毛泽东同志指出:“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在桂柳会战中,桂林城守城官兵以2万人抗击近10万装备精良的日军,七星岩等阵地守军直至打到最后一人,全部壮烈牺牲,谱写了抗战史上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桂柳反攻作战,毙伤日伪军9000余人,使广西成为全国最早光复的省份之一。宁可战死沙场,绝不苟且偷生,广西各族人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广西籍抗战将领阚维雍高呼:“千万头颅共一心,岂肯苟全惜此身。人死留名豹留皮,断头不做降将军!”
国民政府消极抗战时,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艰苦抗战,在广西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据统计,抗战期间,中共广西地方组织建立了桂东南人民抗日自卫军、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融县抗日挺进队等30多支7000多人的抗日武装,较大的作战100多次,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无论是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还是在敌后战场艰苦斗争,广西各族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顽强抗争、绝不退缩,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坚持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战期间,日军铁蹄踏遍广西大半领土,广西人口直接伤亡201万多人,间接伤亡104万多人。但是,面对无恶不作的日本侵略者,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广西各族人民都未曾屈服,反而更加坚定抗日决心。广西社会动员之广泛,战斗意志之顽强,达到空前高度。据统计,抗战时期,广西征兵近百万,征调民工1450万人次,输送军粮1497万市担,全省形成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抗战氛围,广西成为著名的抗战“模范省”。
广西各族人民誓死不当亡国奴,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早在七七事变爆发时,广西各地就沸腾了,“宁做抗日鬼,不当亡国奴”的铁血誓言响天震地。在平型关战役中,李天佑率部担任主攻,勇夺老爷庙制高点,对战役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这场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在昆仑关战役中,桂南各县民众为前线部队输送粮食弹药,抢救伤员,参加当地武装组织抗击日军,有的捐献粽子、甘蔗、饼果等慰劳前线将士;不能上前线的妇女,每人做一双布鞋,分送前线官兵。在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广西各族人民正是凭借这种必胜信念和顽强斗志,让日军发出了“在广西无法立足”的哀叹。
(作者为广西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报纸版面截图
编辑 梁冰欣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