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黎伊玮
答:“开学焦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平时对于压力非常敏感的孩子,在开学前两周可能就已经开始出现睡眠不好、心慌心悸、情绪波动大等症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表现。
最近有不少患有“开学焦虑症”的孩子前来医院就诊,病因有所不同,目前初中阶段的孩子来看诊的较多。有些孩子是觉得开学后学习压力大,来寻求心理疏导的,这种还算正常范围;还有些孩子是本身就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面临开学,症状又加重了。
那么针对患有“开学焦虑症”的孩子,找到具体病因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物理干预、心理干预等。如果只是轻症,一般两周左右便可恢复正常状态,若是症状较严重,则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慢慢调整。
新学期开启,对于孩子本身而言,除了调整作息、适度运动之外,还要多与家长、老师、同学沟通,及时疏解不良情绪。要认识到大部分“开学焦虑”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自我否定,尝试用积极语言暗示、鼓励自己。
作为家长,则要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指责或说教,通过倾听、共情,帮助孩子解决内心困扰,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多压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温暖。若孩子焦虑症状严重(如持续失眠、食欲减退、自伤等),应及时带孩子咨询专业医生。
受访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临床心理科主任 雷灵
答:处暑出暑,白露生凉,夏秋交替的时节,正值全年六气中的四之气,《黄帝内经》云“溽暑湿热相薄”,暑热未退,秋燥将至,昼夜温差逐渐加大。人体阳气开始收敛、阴气渐生,此时养生需围绕“润燥、防凉、养收”三大核心,重点养肺、脾、肝。
饮食方面,润燥为主,佐以健脾,忌生冷,少辛辣。多吃梨、银耳、百合、莲藕、山药、冬瓜、秋葵、黑芝麻、小米、莲子等能生津润燥的食物,润燥养肺,少吃生冷、控制辛辣,保护脾胃。
起居方面,早卧早起,防凉护阳。早睡(22:30前)可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6:30~7:00)阳升则肝肺之气得以舒展。早晚防凉,尤其要注意腹部、脚部和颈背部的保暖,避免寒气入侵,慎用空调,多开窗通风。
运动方面,适度养气,避凉避大汗。秋季运动不宜大汗淋漓,否则会耗气伤津。推荐相对平缓的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登山等;时间建议选择上午9~10时或下午4~5时,此时气温适宜,不易受凉。出汗后不要立即吹空调或风扇,也不要马上喝冰饮,可先擦汗、喝温盐水,待体温平复后再降温。
情志方面,疏肝解郁,防“悲秋”。可通过散步、听音乐舒缓压力,多吃陈皮、佛手、玫瑰花等疏肝解郁;多接触自然、培养兴趣,少“悲秋”。
对于特殊人群,例如小孩及老人应注意重点防凉、护脾胃;慢性病者(高血压、糖尿病等)监测指标、控制饮食,重点预防心脑血管病、肾病等。
受访专家:南宁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 梁焕英
答: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常见的内耳平衡障碍,发生的原因是内耳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刺激前庭神经,导致平衡感受器异常。其典型症状是体位诱发的短暂剧烈眩晕,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常出现于坐卧体位变化或卧位翻身。眩晕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眼球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眩晕发作后,患者可能有一段时间的头重脚轻、漂浮感或不稳感。
诱发耳石症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劳累、熬夜、压力大、精神紧张、焦虑等精神心理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女性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缺钙;耳石器老化,导致椭圆囊斑或球囊斑退行性改变。另外,一些继发性的因素,也可引起耳石脱落,例如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耳部外伤、耳朵受到震动。
耳石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中老年人为多,尤其是50岁以上的女性。耳石症的发生与年龄、性别、遗传等因素有关,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可能与耳石的老化、脱落、沉积有关。
复位治疗是耳石症的根治方法,目的是将脱落的耳石从半规管移出或移至不敏感区域,恢复平衡感受器的正常功能。此外还有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眩晕症状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但不能根治耳石症,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或症状严重时的暂时措施。
耳石症的发生和复发与生活习惯有关,大家在生活中需注意避免诱发眩晕的头部或身体位置变化,如快速起床、低头、仰头、翻身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疲劳和压力,还要适当增加运动量,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耳石的吸收和排出。补充足够的钙质,预防骨质疏松,也有利于保护耳石的稳定性。耳石症患者应做好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和治疗耳石症的复发或并发症。如果出现耳石症的症状,不要忽视或自行处理,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受访专家:南宁市中医医院脑病科一病区副主任 陈薇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