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家门口的东盟味 | 从“尝一下”到被“圈粉”,印尼小吃在南宁也是火了!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黄春荔(实习生) 赵雨荷 杨翊 null

【人物名片】

讲述人:魏朝霞

职业:陈记印尼风味小吃创始人

“老板,来两个长寿糕,两个椰丝卷”“我要一个黄金糕,4个春卷”……上午10时,随着椰香味飘起,南宁市北湖南路小巷子里的陈记印尼风味小吃店开启了一天的热闹。食客们围着玻璃食品柜,有的熟练点单,有的驻足挑选,柜台后的店主魏朝霞忙着介绍、打包、将糕点整齐码放……这样的场景,是她十多年来的日常。

陈记印尼风味小吃店前不少食客在购买小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黄春荔摄

一次尝试,让印尼小吃圈粉无数

魏朝霞的父母都是印尼归侨,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印尼糕点是逢年过节才能品尝到的喜悦。印尼传统糕点用料多样,工序复杂,制作时间长,魏朝霞从小帮母亲制作糕点,不知不觉中传承了手艺。但当时的她心里常嘀咕:“真麻烦,长大才不要干这个!”谁想到,长大后天天跟这些糕点打交道。

魏朝霞和她亲手制作的印尼风味小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2008年,魏朝霞为补贴家用,尝试着做印尼小吃售卖。“刚开始担心不会被南宁市民接受,没想到卖不掉的担心很快变成不够卖。”魏朝霞笑着说,她制作的印尼小吃款式花样多、味道好、价格实惠,每天一出摊就很快卖完。17年来,来往的顾客从最初的“尝一下”到被“圈粉”,小吃品种从两三种到十多种,规模也从小推车发展到如今近10平方米的门店。

魏朝霞在制作长寿糕。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近年来,为适应时下人们的饮食喜好,魏朝霞对糕点进行了减糖少盐改良,但传统手工制作的工序一道都不肯精简,为的就是保持印尼本味,让更多人品尝到异国风情。

“这里没有一个小吃是不好吃的,让我推荐我会说都好吃!”一名熟客拎着几大袋糕点说。这些年,魏朝霞的印尼小吃积攒了大批铁粉,有人为一口印尼九层糕专程从凭祥跑来南宁,有人为了一份沙爹烤肉,特意开车10多公里到店,还有年轻人拍下色彩缤纷的糕点发在社交媒体上,吸引更多人来打卡家门口的东南亚风情。

在魏朝霞看来,大家喜爱印尼小吃是因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地缘、气候相近,在饮食习惯上也有不少共通之处。印尼糕点里常用的黄姜、糯米、香茅,在广西许多家庭的餐桌上也能找到。

魏朝霞制作的印尼风味小吃。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陈记印尼风味小吃店不仅是印尼美食文化在广西的传播点,也是在邕印尼留学生乡愁的“疗愈点”,他们不仅常常结伴来订购黄饭和糕点,每到印尼传统节日,他们还会举办活动,专门请魏朝霞制作传统印尼小吃,邀请中国的老师和同学品尝。

亮相广西三月三,成为爆款美食

这些年,印尼小吃走进了南宁市民的日常,也渐渐融入了广西人的传统节日里。每逢广西三月三,不少学校和社团都会提前向魏朝霞预订印尼糕点。它们和广西传统美食一起摆上餐桌,缤纷的颜色、独特的香味与节日的热闹氛围相得益彰,更多了一份独特的东盟味。

“有人吃,有人爱,我们才能坚持。”魏朝霞常说的这句话,背后是她对手艺的执着,也是城市对异域风味的接纳与热情。

南宁北湖南路的沙爹烤肉摊点,是不少市民热衷的夜宵外卖摊。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南宁侨联主席杨隽介绍,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以来,广西与东盟交流日益密切,民众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多东盟各国文化,美食自然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每年归侨侨眷都会在东博会期间组织东盟美食大赛,意在向更多民众了解东盟美食文化。

近年来,不少归侨侨眷也像陈记印尼风味小吃一样,开始通过小店的形式,让南宁人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到东盟风情,如沙爹烤肉串、越南卷粉。而广西的传统美食,也在归侨侨眷的聚会活动上渐渐成为招待归国侨胞和外宾时的必备菜。“广西油茶非常受欢迎,只要上油茶,就没有说不好喝的!”杨隽高兴地说。

南宁平西夜市的老挝冰咖啡,包装独特吸引不少食客尝鲜。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翊摄

【记者手记】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交流越来越密切,东南亚风情早已悄然渗入南宁这座城市的肌理,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东盟商务区到烟火缭绕的夜市小摊,异域美食的踪影随处可见。在万象城、航洋国际等商场里,精致地道的泰国菜、越南餐厅门前常常食客盈门;走入建政路夜市或埌西夜市,一杯老挝冰咖啡或泰式奶茶,是年轻人夜晚休闲的标配。这些来自东盟各国的美食,早已超越“尝鲜”的范畴,成为南宁人日常的“心头好”,也让南宁的“东盟味”更加浓厚。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谭双梅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