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王斯 文/图
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信息“裸奔”?公众如何提高自身在网络空间的安全?9月18日,自治区公安厅在南宁东站举办2025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日活动,针对不同群体,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公众对网络违法信息的辨别能力和防护技能。
“不时会接到诈骗电话,现在基本都能识别了,发现后会立即挂断。”从北海到南宁游玩的李先生刚下了动车,拉着儿子和妻子准备出站时,被民警引导到宣传台前。李先生很认真地看着宣传册,并表示已经下载了国家反诈App,“确实拦截了不少诈骗电话,感觉安全很多”。
自治区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林健表示,此次宣传活动,警方希望通过宣传,让更多的公众能了解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所有网络行为都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违法犯罪行为都将受到惩处。
公众如何保护好个人信息,避免信息“裸奔”?警方建议,不在社交平台随意发布身份证、家庭住址、车票等涉及个人信息的影像资料,不将自拍照等个人照片发给陌生人,优先选择尊重个人信息保护的产品、服务,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保护;要差异化设置社交平台好友的信息访问权限,仔细审核App请求授权的权限内容,并谨慎授权;不要随意连接免费的Wi-Fi热点,不访问陌生网址并留下个人信息;尊重他人隐私,不随意披露他人隐私信息等。
据了解,今年7月15日,《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公众也可以申领“网络身份证”,从而告别个人信息“裸奔”。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黄少华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