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亡日报》
一张报纸的抗战
这张四开四版的报纸
毛泽东发表过文章
蒋介石为它写过贺词
宋庆龄在上面谈论时政
周恩来 朱德 叶剑英
李宗仁 孙科 白崇禧等
国共两党政界 军界要人
郭沫若 巴金 田汉等
数百位文化名人
也是这家报纸的常客
一张报纸
为什么会吸引
如此众多的风云人物
从大上海的战火硝烟
到大后方桂林岩洞
1937年8月
《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
由于战火蔓延
年底迁往广州出版
次年再度停刊
1939年1月10日
《救亡日报》在桂林复刊
总编辑夏衍 社长郭沫若
这座位于太平路的二层小楼
就是当年夏衍等人的办公旧址
1939年初
日军频繁轰炸桂林
为躲避轰炸
夏衍决定
把印刷厂搬到郊区的岩洞里
电视剧《阵地》剧照
“脚力”“脑力”最强总编辑
总编辑夏衍
《救亡日报》印刷厂旧址
这处位于桂林东郊的岩洞
就是当时《救亡日报》的印刷厂
从编辑部到印刷厂
有十几里路
夏衍几乎每天都要往返一次
根据周恩来指示
《救亡日报》要
“办成一份左 中 右三方面的人
都喜欢看的报纸”
《救亡日报》总编辑 夏衍:
“因为有的人不敢看《新华日报》,也不愿意单看《中央日报》,所以《救亡日报》也是一种无党派,或者这个民间报纸,还可以发表一点意见,主要是要坚持抗战,反对投降。”
为适应读者口味
《救亡日报》设立了
文艺副刊“文化岗位” 杂谈“岗语”
等14个专栏
夏衍几乎每天
都要写一篇千字以内的社论
党组织的运作吸引作者“天团”
由于形式上的中立
《救亡日报》作者阵容空前强大
汇聚了当时
国共两党政界 军界要人
和全国的文化名人
中共领导人毛泽东 周恩来
都曾在《救亡日报》上发表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夏衍传》作者
黄会林 :
“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的目标,非常准确的运作,以及千方百计地来团结各方面的文化人,那也是做不到。它没有这种魅力,人家谁给它写稿,它必须有这个力量。当然这里边也不可回避郭沫若先生(的作用)。”
郭沫若在《戏剧界的精诚团结》
文章中写道
“《救亡日报》是全文化人共有的
抗战的堡垒
大家所以爱护它
是要它打击我们当前的敌人
也要它发挥力量
在战时文化上多做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夏衍传》作者
黄会林 :
“我觉得《救亡日报》在那个时候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老百姓从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抚慰,从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鼓励或者说是触动民众的抗日的这种精神方面,它的作用不可低估。”
《救亡日报》
在桂林复刊不到一年时间
销量从起初的每天几百份
涨到8000多份
远销香港 南洋等地
电视剧《阵地》剧照
然而
好景不长
《救亡日报》再次面临生死关头
不跪!他们拒登虚假新闻
1941年1月上旬
国民党发动了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要求全国各大报刊
刊登他们的通稿
《救亡日报》也不例外
《救亡日报》编辑 廖沫沙 :
“我收到这个稿子,一看它那个标题就很坏,是新四军“叛变”,在什么地方被“围歼”,一拍桌子,我说这什么话。”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
是选择屈服于国民党当局的淫威
还是抗争到底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
《夏衍转》作者 黄会林:
“他们就商量对策,先把它(国民党的通稿)放进去,送去审查,通过了,然后拿回来以后,在正式排版的时候,撤掉!换了一篇。”
第二天
国民党当局
扣押了拒不刊登通稿的
《救亡日报》
1941年2月28日
《救亡日报》正式被禁止出版
在桂林复刊的700多天里
《救亡日报》用油墨对抗日军炮火
将文化与政治熔于一炉
民族危亡时刻
笔墨同样可以成为锋利的武器
坚持真理的《救亡日报》
正是穿透黑暗的光芒
点亮文化抗战的精神灯塔
编辑 邱晨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刘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