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参考消息特稿 | 中国—东盟合作为区域经济提供稳定性

来源:参考消息 发布时间:

【原标题】共建规则 织链成网 中国—东盟合作为区域经济提供稳定性

文/本报记者 覃星星 朱丽莉 农冠斌 雷嘉兴

中国与东盟各国人士穿梭于展馆和会场,人工智能(AI)机器人迎宾互动,参展商与采购者热烈交流……60个国家3200余家企业参展,近百场经贸对话与投资活动密集举行,日前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再次成为区域合作的焦点。

22载春秋,这场与中国—东盟自贸区相伴相长的国际经贸盛会,始终着力助推中国与东盟国家全方位交流合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澎湃动力。

3.0版自贸区聚焦共建规则

北部湾畔,巨轮穿梭,桥吊起舞。在广西钦州港码头,巨型桥吊在自动化系统的精准控制下高效装卸货物,呈现出一派现代化港口的繁忙景象。不远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整装待发,车厢里满载着柬埔寨大米、泰国香水椰等特色东盟产品,飞驰运往中国西部省份。

距钦州港200公里外的友谊关口岸,跨境贸易同样热火朝天。满载东盟特色水果、农副产品与中国的电子配件、大型设备等货物的车辆往来不息,实现了“双向奔赴”。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于2002年正式启动自贸区建设,并推进自贸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2019年实现2.0版升级,广泛期待的3.0版谈判已全面完成并将于年内签署议定书。随着合作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

“3.0版不仅是双方经贸关系的又一次升级,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经济学院院长李光辉表示,与1.0版的“降关税”、2.0版的“便利化”相比,3.0版最大的突破在于“由互降关税向共建规则转变”。

9月19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六堡茶展厅,人形机器人端茶叶进行展示。(张爱林 摄)

缅甸是本届东博会主题国。缅甸总理纽梭表示,东博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深化东盟与中国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贸易、投资与旅游等领域合作搭建重要平台,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纽梭坚信,本届东博会将强化东盟国家与中国在贸易、经济及工业产业链等领域合作,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与互惠互利。

近年来,在双方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东盟国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势头。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5个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均突破千亿美元,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两千亿美元。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贸易总值达到4.93万亿元,同比增长9.7%。

多年来,中国与东盟投资合作实现新提升。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双方积极拓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新兴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柬埔寨金港高速、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东盟国家许多基建工程都有中国企业参与建设的身影,中交集团、中国能建等企业纷纷融入中国与东盟国家全方位务实合作,不仅深度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更在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布局,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产业链融合。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个新增章节,为双方在新形势下加强合作、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这不仅是双方维护和深化自由贸易的标志性成果,更致力于打造包容、现代、全面、互利的自贸协定,为区域和全球贸易注入更大的确定性。

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标准规制和技术等领域,中国与东盟不仅是合作伙伴,更是共同制定规则的引领者。这种转变,将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为区域合作提供稳定性和确定性。

从“产品出海”转向“跨国建链”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备受消费者青睐,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东南亚国家的街道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东博会的展厅内,上汽通用五菱生产的微型新能源车,引来不少东南亚的客商驻足、咨询;国轩高科展示应用于越南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等产品,吸引业内人士关注。

“我们供给越南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包,还有固态电池、准固态电池和家庭储能产品。既能整包出口,单体电芯等产品也可以出口后再由越南工厂组装。”柳州国轩办公室主任李远琼说,越南车企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提升,促进能源转型,为中国电池生产企业带来了机遇。

9月19日,在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斯里兰卡展馆,参展商(右)在向顾客推荐商品。(陆波岸 摄)

汽车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一颗螺丝、一块电池、一粒芯片的供应波动都可能影响全局。在全球供应链重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仍能稳稳“链通”东南亚,秘诀藏在从“产品出海”到“生态共建”的转型里。

上汽通用五菱已带领17家中国产业链企业“走出去”,还开发超100家印尼本土供应商;比亚迪泰国工厂去年7月投产,涵盖冲压、涂装、焊接和总装全流程……

从整车出口到在当地投资建厂,中国汽车企业积极助力当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今年以来,中国车企加速推进产业链的全球协同,供应链体系渐趋稳固。长安、上汽、比亚迪、长城等汽车品牌,通过海外并购、投资建厂、技术合作等方式,积极布局海外生产基地或销售网络。

从跨国建厂到跨国建“链”,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从“产品输出”转向“产业链协同出海”的过程中,以属地化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更以技术迁移、产业共建,推动东南亚汽车产业发展。

印尼—中国伙伴关系研究中心主任韦珍玉认为,中印尼经贸合作,不仅是简单的数字表现,也有知识和技术的转移,这对印尼产业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和拓展,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补与融合,助推区域合作走深走实。中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与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强劲的消费市场形成“强耦合”。双方在电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紧密,区域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

广西立足面向东盟的独特区位和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建设沿边临港产业园区、产业协作区、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加速构建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近年来,广西编制应用“工业树”“产业林”布局全景图,“按图索骥”布局产业、“有的放矢”招引企业,引进比亚迪、华谊等龙头企业200多家。在链主效应的带动下,一棵棵合作之树已延伸出一片片枝繁叶茂的产业林。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贤海华说,广西将着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产业串珠成链、织链成网、集群发展,充分发挥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作用,深化与东盟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持续打造“东部研发设计+广西制造+东盟市场”和“东盟原材料+广西制造+全球市场”的跨区域跨境产业链供应链。

人工智能拓宽合作“新赛道”

当东博会开幕式上嘉宾的一句“讲稿在我的眼镜里”引爆全场,当展馆内机器人灵活地打油茶吸引各方目光……人们惊讶地发现,人工智能不仅如此深入生活,更在改变中国—东盟合作的未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也为中国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本届东博会首次创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专馆,也是东博会史上最大的单体主题馆。近200家高科技企业尽锐出战。在展馆展位变化、“高科技面孔”蓬勃涌现的背后,是中国—东盟正悄然演绎着从传统商品贸易向高科技合作的重要蝶变。

9月19日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拍摄的中国—东盟AI星座的卫星模型(周汀鹭 摄)

中国已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在人工智能发展进程中平等受益。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创新合作,构建“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发展路径。

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郭沙说,AI不仅仅是展品,更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和合作桥梁贯穿本次东博会,既折射了技术发展速度之快,也反映了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的需求之热。以人工智能、数字经济为代表的高科技合作正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最大亮点。

最初为了配合第22届东博会和峰会而举办的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已诞生智慧口岸、榴莲成熟度识别模型、数字果园等一批具备落地条件的成果。“如果说展馆展示的是‘今天’,那么‘A超’则在孕育‘明天’。”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数据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说。7月举办至今,这一活动已吸引3300多支参赛队伍,其中有329支来自东盟,涉及跨境电商、文旅、汽车、农业等9个子赛道。

本届东博会上,一系列对话,凝聚各方共识,推动成果落地。

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成立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为人工智能合作提供机制性保障。中国贸促会与东盟10国工商会共同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南宁倡议》等报告,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东盟国家商协会和企业围绕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开展洽谈合作。

“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青年创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接口。”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说,把峰会打造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数字合作的重要平台。

从会场走向会外,山水相连的中国—东盟正以大数据和AI为纽带,从多维度、多领域构建智慧化跨境合作链条,加快打造互利共赢的“数字丝绸之路”。

对马来西亚的榴莲产业从业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开端——中国的市舶士集团与合作伙伴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AI算法,开发了一套高效、精准、自动化的榴莲品质分拣系统。这套名为“榴侦探”的系统通过多角度成像等技术,能为每颗榴莲生成唯一的“品质身份证”。工作人员只需将完整的榴莲放置在大型扫描成像机器的传送带上,不一会儿,榴莲的全部信息、扫描成像等就会呈现在电子屏幕上。

在新加坡,中国科技企业与当地的人工智能合作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建立良好基础。例如,新加坡S.M.A.R.T企业家协会与腾讯云达成战略合作,将腾讯云的人机交互系统“腾讯云智能数智人”推向东南亚中小企业,覆盖餐饮、零售、教育和旅游等行业。

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说,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展迅速,同时人工智能并不局限于某个行业,而是覆盖农业、教育、交通、医疗、制造业、建筑等方方面面。未来中国和东盟还有很多人工智能应用的新领域值得共同探索。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9月30日第7版


编辑 邱晨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梁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