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第15集丨焦菊隐:“中西合璧”的戏剧高手

来源:纪录广西 发布时间:

焦菊隐

“中西合璧”的戏剧高手

一部戏剧 

三种版本

焦菊隐参与导演的话剧

《一年间》

成为当时的“头号热搜”

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

焦菊隐的成就

与抗战时期的桂林经历

密不可分

为了革新戏剧

他做了哪些探索


留法归国

投身教学活动和戏剧抗战


1939年秋

抗战烽火正炽

在广西桂林

一部名为

《一年间》的话剧公演后

迅速掀起观剧热潮

电视剧《阵地》剧照

电视剧《阵地》片段



焦菊隐

作为导演之一的焦菊隐

也因这部话剧

而被人熟知

被誉为

中国现代戏剧奠基人之一的

焦菊隐

从法国留学归国后

将广西大学

作为自己回国效力的首选之地

除教学外

他还投入当地蓬勃发展的

戏剧排演活动中

在日军侵略国土沦丧的

至暗时刻

焦菊隐和各位艺术家

为何要排演这样一部话剧

他们又想表达什么呢

电视剧《阵地》剧照

1938年秋

广州 武汉相继沦陷

大批进步文化人士

南迁至广西桂林

这座山水之城

成了抗战文化的中心之一

在这股全民抗战的热潮中

戏剧成为

唤醒民众 鼓舞士气的

重要“武器”

电视剧《阵地》剧照


一部话剧三种版本 

《一年间》成为街头巷尾热议话题

当时

为了给复刊后

经费紧缺的《救亡日报》筹款

戏剧界决定搞一场联合公演

排演话剧《一年间》

这部剧由夏衍编剧

由焦菊隐和孙师毅

担任执行导演

夏衍

孙师毅(左)、焦菊隐

话剧讲述

一个普通家庭

在抗战中的命运起伏

这家人的故事

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的缩影

为了扩大影响力

剧组搞了个创新的操作

分多组同时排练

国语红 蓝两组

由孙师毅负责

桂语组由马君武担纲

而粤语组的重担

则落在了焦菊隐肩上

孙师毅

 马君武

焦菊隐

在排戏过程中

焦菊隐反复为

演员分析角色 塑造人物

再由导演组

进行调整 取舍

电视剧《阵地》剧照

焦菊隐白天指导排练

晚上修改剧本

常常工作到深夜

在连续高强度的工作下

他病倒了

病榻上的焦菊隐

依然坚持审阅剧本

通过助手传达指导意见

这种执着的精神

感动了剧组的每一个人

在抗战的烽火中

方寸舞台

化作没有硝烟的战场

激荡起民众的抗战决心

话剧《一年间》一经公演

就成为桂林街头巷尾

热议的话题

电视剧《阵地》剧照


中西合璧

戏剧导演中心制和民族化并行

马君武

欧阳予倩

在此期间

焦菊隐加入了

由马君武发起 欧阳予倩主持的

桂剧改革工作中

他在《论桂剧的改革》中

提到“要加入导演一席”

强调导演在戏剧中的作用

简陋的排练场里

敌机的轰鸣

时常打断工作

但焦菊隐的创作热情

从未消退

他排演戏剧时

大胆摒弃繁复的布景

转而借鉴戏曲的虚拟手法

无实物却让观众心领神会

他改编剧本时

特意融入桂北山歌

让农民角色操着方言登场

一次下乡演出

老乡拉着演员的手说

“你们演得像咱自家的事”

这让焦菊隐更坚信

民族化不是形式

而是血脉的共鸣 

在桂林期间

焦菊隐凭借戏剧导演的舞台实践

对戏剧有了

更成熟 更全面的认识

将研究重心

真正转向了导演领域

坚定了话剧导演中心制

以“心象说”为核心的表演理论

以及话剧民族化的理念

这些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实践

不仅为他后来

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

创作奠定了基础

更对中国现代话剧体系的

构建与民族化探索

产生了深远影响

编辑 梁冰欣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胡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