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马海亮
2001年7月2日,台风“榴莲”在广西沿海登陆,有大范围持续降雨,郁江流域各江河的水位迅速上涨。邕江水位从2日早晨开始上涨,4日上午7时上涨至72米警戒水位,晚上9时上涨至74米紧急水位。4日,南宁市成立抗洪抢险指挥部;5日,南宁市召开抗洪抢险动员大会。7日上午,30万军民奋战34小时,完成10.6公里险堤加高加固任务。8日,南宁遭遇1937年以来的最大洪灾,邕江洪峰水位达77.42米,使得邕江成为一条高出市区街道4~8米的悬河。
南国早报2001年7月7日抗洪抢险报道版面。
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南宁全城动员,对邕江大堤严防死守。14天里,36万多党政军民投入抗洪抢险中,做到人在大堤在,坚决与洪水展开殊死搏斗,确保大堤安全。在这场与洪魔的殊死较量中,南国早报全程跟踪,深入、全面、立体地报道了洪灾预警、抢险安排、决战见闻、一线身影、后勤保障、避险自救和网上声音等内容;创作了抗洪歌曲,在防洪大堤上向子弟兵献唱;到抢险部队驻地派送报纸,让一线官兵及时了解抗洪新闻,在抗洪行动中充分贡献了媒体的力量。
军民团结抗洪抢险的感人事迹,经南国早报报道后,传播到全国各地、世界各地。在外的广西老乡、关心广西的全国网友及众多海外读者,或通过网络为抗洪壮举呐喊鼓劲,或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为抗洪救灾尽自己一份力。
【影响】
南国早报及时发布灾情通报,帮助公众掌握动态,做出避险决策,同时提高了救援效率;生动的图文报道激起社会共情心和责任感,直接转化为捐款、捐物、志愿者行动等,形成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强大合力。报道聚焦抗洪一线的英勇事迹,用“抗洪精神”抚慰恐慌情绪,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战胜险情的信心。
编辑 梁冰欣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段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