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从讲台到田野:陆茴香的初心与坚守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阮萃 谭奕/文 杨天雄/图

“不好好读书,就回家做农民。”这句许多人在童年常听到的话,有时会被广西那山茴香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茴香笑着提起。命运就像旋转门,她曾努力读书跳出“农门”,在小学讲台耕耘15年,后来,又走进“商门”,投身房地产行业积累财富,但最终她选择回归土地。近11年来,陆茴香投入8000多万元,成为一名执着于培育“好米”的“新农人”。

▲陆茴香(右)接受记者专访。本文图片均由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 杨天雄摄

十五年讲台:

用真诚走进孩子的世界

1991年,陆茴香在上林县白圩镇覃黄小学开启教师生涯。随后的15年里,她用耐心与智慧,走进一批又一批乡村儿童的内心世界。“我教过的孩子里,有很多是留守儿童。”陆茴香回忆,“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跟着祖辈生活。我常常看到他们眼里那种渴望被关注、被理解的神情。”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神,让她意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陪伴与倾听。

有一次,陆茴香听其他老师抱怨学生在课堂上开小差、成绩下滑。但在与学生深入交流后,她才了解到,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返乡后又再次外出打工,孩子因思念父母而难以集中精神。陆茴香轻声安慰道:“原来是想爸爸妈妈了。他们出门,也是为了我们能读好书,我们是不是该让他们放心呢?”孩子听了她的话,渐渐理解了父母的苦心,此后听课更专注,成绩也逐步提升。“教育是点亮心灵的过程,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她说。这份对教育的朴素理解,也让她在日后创业时,始终带着一份“以人为本”的关怀。

转身的勇气:

从“铁饭碗”到“新天地”

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经历,让陆茴香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切的体悟,也悄然埋下了她未来转型的种子。2006年,她做了一个让身边所有人都不解的决定:辞去教师工作。

“家里没有一个人支持我,都觉得我疯了。”她笑着说,“可我心里清楚,我的生命不该只有一种活法。”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跟随朋友走近市场一线,第一次感受到课堂之外的广阔世界。“我发现自己在沟通、管理、实践方面也有热情和潜力。”她坦言,“那种直面挑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

尽管家人反对、亲友不解,她还是毅然告别讲台,踏上一段全新的旅程。在房地产行业,陆茴香从销售一路做到老板。从对水泥配比一窍不通,到熟练把握材料特性,再到精准参与土地拍卖,她的拼劲让同行都深感佩服。陆茴香说:“我这个人比较执着,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去做。”

从房地产到农田:

因一碗粥,回归土地

在房地产行业打拼十年,积累的财富足以让陆茴香“躺平”。然而,内心那份“为上林做点事”的初心,始终未曾改变。

“我做房地产时,坚持优先雇用本地工人。”陆茴香认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因生计,被迫外出打工,如果他们在本地有工作,就能陪伴孩子长大。这份在教师时期就积淀的社会责任感,成为她经商时的精神底色。

然而,真正让她的人生轨迹再次改变的,源于一碗寻常却难得的粥。陆茴香的母亲生病时,只想喝一碗记忆里香醇的米粥,孝顺的她却遍寻不得。直到有一次田间散步,陆茴香见到农户在扬花期的水稻田里喷洒农药,心里“咯噔”一下。“我小时候种田,很少打药,虽然产量低,但吃得放心。难怪现在很难找到带着米香的大米了。”

很快地,陆茴香回到老家,包下几亩地,明确要求不施农药。结果一亩地仅收一两百公斤,她却并不沮丧。“自己吃不完,就送给朋友,大家都说吃得放心。”她笑着说,“虽然口感未必惊艳,但‘放心’两个字,值千金。”

质疑与坚持:

从“不理解”到“被看见”

陆茴香决定回归初心,回到上林,做回“农民”生产出儿时味道的大米。创业初期,陆茴香面对的不仅是技术的挑战,还有来自家人和村民的不解与质疑。

“大家都觉得我‘瞎折腾’,放着赚钱的房地产不做,跑回来种地。”陆茴香说。就连身边最亲的人也无法理解她的选择,甚至有不少冷言冷语。然而,为了找回那一口纯粹的米香,她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育种之路。

“很多传统稻种虽然产量不高,但抗病性强、米香浓郁,是我们培育好米的根基。”陆茴香四处寻访濒临失传的野生稻和远古稻种,将房地产赚来的钱悉数投入,成立农业公司,建设米厂。2012年,“上林大米”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当时全国仅有七个县获此殊荣,这不仅是对上林米的肯定,更是对她坚持的最好回应。

身份几经转变:

初心不改,步履不停

▲陆茴香在电脑前查看线上的订单情况。

从教师到商人,再到“新农人”,陆茴香的身份几经转变,但内核始终未变。她把教育中养成的同理心带入田野,把商场中历练的决断力用于育种。她不再只是站在讲台上教导孩子,而是弯下腰来,与土地对话,与农民共事。

11年,1粒米,8000万,这是陆茴香写在稻田里的答卷。这些年,她频繁往返于海南与南宁,奔走在乡野与展台,将所有心血倾注于稻种培育。站在绿油油的田边中,她内心感慨万分,教育和农业本质相同,都是在播种。一个播向心灵的田野,一个播进肥沃的土地,最终都是为了收获更好的未来。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