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上林:徐霞客眷恋54天的山水秘境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阮萃

“风气含和,独盛于此;土膏腴懿,生物茁壮。”——在《粤西游日记》中,徐霞客对广西上林不吝赞美。更令此地与众不同的是,他于此停留了54天,成为其壮游生涯中停留最久的县域,并写下万字长卷。四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片山水是否风采依然?记者近日走进上林,追寻那方跨越时空的“诗与远方”。

54天的驻足:自然与人文的双重羁绊

徐霞客为何在上林“久留忘行”?答案深藏于这片山水与人文的交融之中。

从自然景观看,上林完美契合了他的审美追求。他笔下“绿水如蓝,翠峰如簇”描绘的,正是三里·洋渡的喀斯特奇观——清水河蜿蜒成U形,两岸峰丛错落,“其山千百为群,虽小而变态特甚”。青狮潭的生态更令他惊叹,“江潭深汇,为群鱼之宫”,当地实行的渔禁政策使水体保持着原始的丰盈,如此“自然馈赠”令他不由放慢脚步。

而人文的温度,更是他驻足的关键。壮族村寨中热闹的节庆、精巧的器物,为他打开了观察民族文化的窗口;更重要的是,当地百姓的盛情款待——无论是修整行装,还是整理游记,这份跨越阶级的温暖情谊,都让旅人深感慰藉。

景观与人文的深度契合,最终让这54天成为传奇,也使上林成为解读徐霞客精神世界的重要样本。

今时山水:秘境依旧,体验焕新

八月的上林,天高云淡。记者沿着徐霞客四百年前的足迹行走,他笔下的山水不仅未曾褪色,反而在亲身体验中变得愈发真切。

在霞客桃源景区,记者一行踏上专为复原其旅程而辟的“霞客栈道”。石阶在脚下硌硌作响,山风裹着草木气息扑面而来。攀上他曾驻足的“下金山”顶,气微喘、汗未消,低头便望见那条被徐霞客记录过的清水河——它竟真如草书般,在喀斯特峰丛间自如挥洒出一个“心”字。

转身至青狮潭,站在他曾凝望的水边,潭面如镜,将“江潭深汇,为群鱼之宫”的记述映照得清清楚楚。水清极,偶有鱼影悠然划过,像一句鲜活的注脚,在现实与文字间建立起生动的连接。

除了这份“原汁原味”,上林的山水还多了更多元的魅力。在大龙湖,静谧的碧水环绕星罗岛屿,泛舟其上如入“水上桂林”的画卷;东红湿地的双拱桥与水影合成心形,夕阳中是水牛嬉戏、相机聚焦的诗意角落;半山腰的下水源庄,晨雾漫过楼宇,宛如“山巅布达拉宫”般仙气缥缈;而鼓鸣寨的明清夯土民居,则在落日余晖中为沧桑古寨镀上温暖金色。

游客们用行动表达着对上林的偏爱。“最有意思的是‘验证’徐霞客的文字!”来自柳州的游客张先生拿着《徐霞客游记》节选本,在霞客桃源景区一一对照,“他写的‘那座山’‘那个洞口的树’,竟然真的能找到!”许多人对徐霞客在此停留54天充满好奇,听罢他与当地人结缘、探洞的故事,不禁感叹:“原来旅行可以这么有深度。”而那些被他记载的米酒、织锦等风物,更成为必打卡的体验——品尝一口历史,触摸一丝传统,旅程也因此沉淀出不一样的厚重。

IP赋能:让“眷恋地”走向更远

“徐霞客眷恋地”,这不仅是上林的文化标签,更是推动当地旅游发展的核心IP。这些年,上林通过“硬件+软件”双轮驱动,让这份“眷恋”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力量。

硬件建设上,上林处处可见“霞客元素”的融入。旅游集散中心设立“霞客文化专区”,陈列着《徐霞客游记》不同版本和相关研究资料;全县所有涉旅场所统一使用“徐霞客剪影”标识,30公里长的霞客古道风景道上,双语解说牌串联起当年的游览路线,游客沿着古道行走,仿佛跟着徐霞客的脚步探索。

软件打造上,文化认同的输出从未间断。“美丽上林”书画摄影展用艺术视角再现山水之美,旅游美文征文活动邀请游客分享与上林的故事,这些活动让“徐霞客最眷恋的地方”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我们立足生态绿色优势,通过打造‘五美’旅游特色,让每一位游客体验到‘世界长寿乡、霞客眷恋地’的魅力。”上林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韦智碧说。

更重要的是,这份IP魅力还带动了乡村振兴。上林推行“公司+农户”“集群+托管”模式,打造了“排其—上水源、排干—下水源、马槽—六毛”3条乡村旅游民宿示范带。在大丰镇东春村,50余家民宿错落分布在山水间,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500万元以上,直接带动450多名群众就业。“我们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诗和远方’,也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东春村支书蓝田东的话,道出了IP开发的深层意义。

编辑 谭奕

责编 潘雯瑜

审核 张若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