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雷小琴
编者按:弄潮正当时
时代浪潮奔涌,八桂气象峥嵘!在“双循环”与RCEP交织的壮阔图景下,广西正屹立开放潮头。这里,一群弄潮儿以破界之勇、连横之智,于市井烟火织就全球经纬,在新兴疆域锚定未来坐标!他们是智造革新的破冰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擎炬人,是向海图强的开拓家,更是以新质生产力重塑八桂发展的基石力量。他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创业,起于微末,成于非凡;他们的精神,如星火燎原,似惊雷激荡。南国早报携手广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重磅推出《Boss来了》全媒体访谈录,致敬先锋,激荡时代!让我们共听开拓者的铿锵足音,解锁进阶的密钥,汲取奔涌的伟力,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宏图中,共绘山高水阔、万象更新的磅礴篇章!
《Boss来了》第十六期
创业艰难
贷款3000元开店 第一天营收87元
上世纪80年代,20来岁的滕锡鹏从宾阳甘棠老家到桂林,跟着他的十五叔学厨。1987年,滕锡鹏来到南宁谋生,他回忆道:“那时没有工作,想着靠炒菜的手艺混口饭吃。”于是,滕锡鹏向信用社贷款3000元作为本钱,准备开一家大排档。因为在桂林学厨时,人人都叫他“肥师傅”,滕锡鹏干脆就把店名叫“南宁肥仔”。
1987年7月18日,南宁肥仔大排档在共和路正式开业。然而,让滕锡鹏没想到的是,开业当天营业额才87元!“87元?连房租都交不起,这可不行!”滕锡鹏看到附近开的两家米粉店生意很好,于是开始在早晨卖三鲜米粉,“只要5毛9一碗”。三鲜粉料多味鲜,吸引了众多顾客排队嗦粉。
米粉这么好吃,饭菜应该也不错吧?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越来越多人走进南宁肥仔大排档就餐,店里经常卖到厨房连一根青菜都不剩。仅5个月时间,滕锡鹏就还完了借来的3000元贷款和利息。之后,滕锡鹏先后在西关路、中华一支路、古城路、植物路、人民路、星光大道、南建路、金湖路、安吉大道开了饭店,而且饭店的面积越来越大,客似云来。
扎根南宁
邕味飘香38年 征服一批顾客
“我算是比较早经商的那一批人,吃到了改革开放后的餐饮红利。”滕锡鹏把南宁肥仔饭店的成功归功于这个时代赋予的好机遇。
厨师出身的滕锡鹏对美食精益求精,从开业时的红烧排骨、炒猪杂、清蒸罗非鱼,到现在上百款菜,南宁肥仔的菜单在不断创新升级。
在桂菜的概念刚提出不久,滕锡鹏就开始在邕菜(南宁菜)上下功夫,他在国家级烹饪大师王堂豪的指导下,对传统邕菜进行改良创新,做出了适合当下南宁人口味的新派邕菜——有用横县头菜与五花肉烹饪而成的滕氏红烧肉,有畅销15年的老友浸猪杂,有郁江鱼制成的邕城煎鱼饼,有酥脆可口的芋头夹,有老少皆宜的鲍汁萝卜参等。南宁肥仔饭店也获得了“邕菜先锋”“邕菜示范店”等称号。
老顾客刘先生说:“我们家在南宁肥仔饭店已经吃了30多年,过年过节必定要到南宁肥仔饭店人民店吃饭,这里的菜不仅‘平靓正’,而且还有老南宁的温情。”
“我开饭店的初心就是要做‘平靓正’的菜肴,从‘5毛9一碗三鲜粉’做起,坚持自己采购新鲜食材,把关每一道出品,做到真材实料、精心烹饪、价格公道。”滕锡鹏坚定地说。
菜品有保证了,管理也要跟上。从企业文化塑造到厨房4D管理(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从员工激励到厨师培养等,滕锡鹏深知不学习就会落后,多年来仅学习方面投入就有近500万元。
此外,滕锡鹏还非常注重厨艺交流,不断推出邕菜新品。南宁肥仔饭店举办了多次厨艺大赛,几家店的厨师、点心师同台竞技,让烹饪餐饮专家、老顾客现场评分。
接力守护
儿子接棒管理 用新流量赋能
38年以来,滕锡鹏初心不改,只专注于做餐饮。疫情期间,以堂食为主的南宁肥仔饭店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滕锡鹏的理念是“善待顾客、善待员工、善待食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从不拖欠员工工资。在南宁肥仔饭店,有跟着他干了10年、20年,甚至38年的老员工,他们把饭店当成自己的家,用心经营,用心维护。
老员工东哥因病不幸被截去一条腿,滕锡鹏到医院慰问时对他说:“等你养好病,如果你愿意,可以回来继续上班。”东哥病愈归来,滕锡鹏把他从繁忙的厨师岗位调整到相对轻松的凉菜档,同时还教他如何做凉菜。东哥激动地说:“我和老婆都在南宁肥仔工作了十几年,滕总把我们当成自家人看待,真的太感动了。”
在餐饮竞争激烈的当下,如何管理好饭店?滕锡鹏说:“都说创业难,守业更难。三年前,我的儿子正式接过了南宁肥仔饭店的接力棒,担任总经理。我作为董事长,持续专注出品,儿子则负责管理与营销。我和儿子遍访优质食材产地,将好食材带回饭店,我们还拍摄邕菜制作的过程,弘扬邕菜文化,希望用新流量持续赋能老品牌的发展。”
喝水不忘挖井人,滕锡鹏心系家乡,每年都回宾阳甘棠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如今已有8名得到他资助的学生考上大学。同时,他还把甘棠米粉带到南宁,在南宁肥仔饭店人民店旁开了一家甘棠粉店,让更多人品尝到传统手工制作的甘棠粉,也让甘棠人寻到了乡愁。
编辑 陈诗圆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谭双梅
审核 赵永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