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人工智能合作高地
文/本报记者 向志强 农冠斌
在“苏超”持续火热之时,一场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A超”(即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简称“AI超级联赛”)也备受业内人士关注。自今年7月以来,这场由广西主办的赛事已吸引3300多支队伍参赛,覆盖中国31个省份和东盟十国,涌现一批具备落地条件的成果。
面对人工智能快速演进的形势,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通过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正加快构建一条“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特色发展路径,积极推动建设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以下简称“南A中心”),着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高地。
AI合作绝佳“试验田”
“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在今年的广西“新春第一会”上,广西明确提出,要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
广西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背后有着现实又深远的考量。
放眼国际,东盟正处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但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短缺的瓶颈,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愿望日益迫切。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南洋理工大学校长讲席教授文勇刚表示,东盟对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需求多样,与中国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完美契合。
再看国内,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攸关长远的重大战略。北上广深等创新高地技术溢出效应显著,头部人工智能企业纷纷探寻新的产业空间与市场增长点。“国内竞争日趋激烈,而东盟国家软件技术跟我们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正是市场机会。”诚迈科技(南京)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流彬的话道出许多企业的心声。
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广西与东盟陆海相邻,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经济圈,处在中国和东盟两个大市场的关键节点,这一特殊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国家开放布局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广西重大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首席专家连玉明表示,人工智能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打通从技术创新到场景应用的完整链条。“研发”是源头活水,“应用”是价值归宿,而“集成”是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核心环节。广西的使命,就在于精准对接北上广的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自身区位禀赋与东盟的丰富场景,通过系统性的适配、优化与规则衔接,将上游的研发势能高效转化为服务国家战略、面向东盟市场的应用动能。
中国-东盟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展示中心(周军 摄)
南A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具备四大优势。一是“多”:与东盟交往密切,东盟小语种人才富集,用于人工智能训练的小语种语料丰富;二是“快”:南宁是距东盟最近的省会城市,拥有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至越南通信时延低至毫秒级别,信息流通便捷;三是“好”:能集成中国成熟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搭建中国-东盟可信数据专区及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拎包即用”的全流程服务;四是“省”:地域相连、人文相亲,能大幅降低合作沟通成本,缩短项目落地周期。
政策与制度的“叠加赋能”,让广西成为“人工智能+”合作的绝佳“试验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信息港、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一系列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合作区……这些国家级开放平台,赋予广西在数字经济、跨境合作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
“广西集成”多点发力
一张小小的人工智能翻译卡,就可以实现多种东盟国家语言的“丝滑”转换,在外贸、旅游等场景下,轻松消除语言沟通障碍。这种翻译卡的研发者是迈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在北京、深圳、成都和南宁均设有研发中心,正加速拓展东盟市场。
迈越科技的实践,是“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路径实施的生动缩影。高标准建设的南A中心加快推进,展示中心从开工到一期试运营仅约90天。目前,中心已促成国内61个人工智能项目签约,落地项目54个;与22家海外企业达成合作,14家海外企业顺利入驻,形成“磁吸效应”,正在成为集成转换的关键载体。
业内人士认为,“广西集成”至少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做好技术集成。连玉明认为,技术集成是“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模式的首要环节。针对东盟市场独特的地理环境、语言文化、基础设施,对来自北上广的基础模型、核心算法进行筛选、验证和调优,解决技术“水土不服”的问题。依托南A中心等平台,建立区域开源社区与技术协作网络,吸引全球开发者,促进技术在可控框架下共享、复用与协同创新,降低区域整体创新成本。
二是搭建产业桥梁。北京企业云知声落户南A中心,致力于打造本土“转化官”角色,推动北上广技术在广西落地,并转化为东盟所需的应用,其在智慧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医疗”等领域的合作便是例证。广西芯辰半导体科技公司侧重产线落地实践,其智慧工厂生产线实现产品本地量产,依托专利技术研发制造车联网、物联网智能硬件,服务广西并开拓东盟市场。广西科学院高端装备制造研究所、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王晓琳说,这些实践不仅服务本地,更是在为东盟市场做“技术预演”。
三是探索规则集成。连玉明认为,规则集成是保障人工智能跨境合作行稳致远的制度基石,要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为创新创造宽松有利的环境。他表示:“关键路径是实现敏捷治理。面对技术快速迭代,要建立动态调整、快速响应的治理机制。”
业内人士表示,这需要构建中国与东盟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研究平台,围绕数据跨境流动、算法伦理、安全风险等议题,推动形成反映区域共同利益的规则。通过“沙盒监管”、试点示范等方式,动态监测规则效果并及时调整,同时构建跨境争议协商与风险应急平台,提升区域共同应对新风险的能力。
加速释放“乘数效应”
人工智能是一场系统性变革,而鲜明的政策是强大牵引力。今年2月,广西成立人工智能发展工作专班,把人工智能发展提升到突出位置。上半年,广西密集出台《关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等重磅政策,提出重点实施人工智能产品突破、“智赋万企”、关键技术攻坚、企业培优育强、产业布局优化、资源要素保障六大行动。明确到2027年,人工智能相关产业产值要突破1000亿元,打造100个标志性智能产品,培育100个典型应用场景,培养10家有全国影响力的链主企业,初步建成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这场吸引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行动,正超越一地一域的发展,在中国-东盟间加速释放人工智能合作的共赢红利。
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万亩棕榈园枝头挂果,长势喜人。不过,棕榈果从成熟到过熟往往只有三五天时间,其间出油率将显著下降,影响经济价值。
在来自中国广西的人工智能企业润建股份的技术加持下,这一季的棕榈果采收大变样。润建股份人工智能农业事业部总经理刘冰介绍说,人工智能算法学习分辨果实熟度、无人机携高光谱识别相机准确标记熟果位置、智能网联车辆“按图索骥”进行采收,减少早采、漏采损失,产量提升10%以上。
无人机在马来西亚智慧棕榈园开展识别作业(受访者供图)
“中国企业提供的智慧棕榈园方案对马来西亚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农业科技革命。”马来西亚机器人协会主席依斯干达·巴哈林说。
在老挝万象,由广西投资集团投资建设的中国-老挝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已建成约500平方米的展示与交互区域。从算力基础设施到老挝语大模型研发,再到共建企业征信系统等,中国企业正在为老挝的AI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今年9月,在南宁首次举行的2025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圆桌会议上,各方围绕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提供开源开放服务、加强产业合作对接、促进人才培育等方面开展讨论。东盟秘书长高金洪认为,中国庞大的数字生态与领先平台将为双方合作提供强大支撑。双方应着力推动数字贸易、电子商务、数据治理等领域合作,并把握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云服务等全球趋势,共同培育独角兽企业与科技巨头,将本地区打造为创新高地。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即将签署,这将是一个更包容、现代、全面、互利的协定,而数字经济被列为9个新增章节之首。北京大学教授翟崑认为,通过规则对接、标准互认、机制互通,3.0版将更有利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在东盟市场顺畅落地,推动双方在数字经济等领域携手合作,释放出更大的乘数效应。
刊于《参考消息》2025年10月23日第9版
编辑 陈诗圆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赵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