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号有特色

南国早报

ngzbnews

南国微生活

nanguowei

南国小记者

ngxiaojizhe

车广西

ngzbqczk

信用修复非“洗白”,当心“代办”陷阱!

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 发布时间: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李靖云

关注个人信用修复新政·风险提示

“明年,我的逾期记录真能彻底翻篇?”得知一项针对新冠疫情以来个人信用记录的“救济政策”正在研究制定,有人为此欣喜,也有人动起了歪心思。在此,业内人士提醒:政策只给“非恶意”一条生路,绝非“洗白”通道,社会大众更需警惕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借机行骗。

专业人士提醒,公众需当心落入“征信洗白代办”陷阱。 视觉中国供图

恶意逃废债不在覆盖范围

近日,南宁市民主路一银行网点资深信贷部经理陈女士向记者表示,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具有鲜明的“一次性”和“救济”特质,旨在帮助非恶意违约、有还款意愿的个人重建信用,而非为恶意失信行为提供“洗白”服务。

华夏银行南宁分行零售信贷产品营销部的专业人士指出,银行在审核时,会重点从多个方面识别恶意逃废债行为。其中,还款意愿与行为轨迹是重要判断依据,恶意逃废债者往往会出现失联、虚假陈述或故意转移资产等情况。例如,有的借款人在贷款逾期后,手机关机、更换住址,拒绝与银行沟通协商还款事宜。贷款资金用途真实性也不容忽视。若证据表明贷款资金未按合同约定用途使用,例如将经营性贷款投入楼市、股市,或因虚构交易背景导致贷款逾期,此类行为将被视为高风险行为,可能无法纳入信用救济政策范围。

多重负债与历史记录也是关键指标。若客户同时在多家机构出现违约情况,或历史上存在反复违约后又重新借贷的模式,可能会被认定为蓄意逃债。此外,若客户在违约期间仍有明显的消费能力,例如频繁进行奢侈品消费、旅游等,却拒绝还款,这将成为判断恶意逃废债行为的重要依据。

“代办信用修复”藏陷阱

随着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受到广泛关注,市场上打着“代办信用修复”幌子的诈骗行为又频繁冒头。不法分子以“内部渠道”“快速修复”为诱饵,收取高额费用后却无法兑现承诺,甚至导致受害者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二次伤害。

南宁的张女士就曾遭遇此类骗局。此前,她因创业失败导致贷款逾期,信用记录受到影响。看到“代办信用修复,十天消除不良记录”的广告后,张女士心动不已,联系对方并支付了3000元定金。对方声称有“内部关系”,可以帮她快速修复信用。然而,半个月过去了,她的信用记录毫无改善迹象。当她再次联系对方时,发现已被拉黑,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据记者了解,个人信用救济政策由央行统一实施,不会收取任何费用,也不存在第三方代办情形。公众应以人民银行官网及银行官方通知发布的政策细则为准,切勿轻信“内部关系”“快速洗白”等话术。

专业人士建议公众保持高度警惕,不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短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对要求预付费用的“信用修复服务”保持警惕。公众如有疑问,可直接联系贷款经办行或官方客服进行业务咨询。一旦遇到诈骗线索,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或反诈中心(96110)举报。

做好财务规划与信用维护

对于信用修复后获得“崭新开始”的客户,华夏银行南宁分行零售信贷产品营销部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将主动承担信用教育责任,引导客户珍惜和维护良好的信用记录:明确告知逾期后果以及影响;在财务健康评估方面,提供免费的负债收入比测算、还款计划制定工具,帮助客户量力而行。

同时,该负责人还提醒,中国人民银行每年免费提供两次查询个人信用报告的机会,建议定期查询自己的征信情况,如发现数据错误可及时提出异议申请。

陈女士则建议不要频繁申请贷款,因为每次申请贷款都要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多次或者不必要的查询会影响客户在银行信贷模型的信用评分,最终可能影响正常信贷申请需求。此外,尽量控制个人或家庭负债率在50%以下,量力而行、有计划地安排家庭消费。

编辑 颜梦

校对 麦雪莉

责编 唐海波

审核 李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