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宁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南宁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2018年9月开学起,将在全市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
每个学区学校数不超过10所
据了解,早在2014年起,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就对学区制管理进行了改革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我区在学区制上的探索已相对成熟。今年1月初,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的通知》,在全区范围内整体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
学区如何设置?根据《实施方案》,南宁市将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通过城乡帮扶、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三种形式设置学区,学区内学校共享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力量,改善和提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
学区(集团)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的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原则上不超过10所。各县区、开发区可根据教育部、教育厅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教师的配备上,《实施方案》要求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还提出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实施方案》提出,各学区可因地制宜采取单校划片与多校划片并举的方式,落实就近入学要求。原则上,公办义务教育学校采取地段划片(单校划片)方式确定。地段划片(单校划片)由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服务片区、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学校容量等情况,统筹划分学校招生地段范围并组织学校招生。在个别人口密集、学校设置不够合理、入学需求和学校学位供给有较大差距的地方,可积极稳妥探索多校划片方式。
南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后,对现行的义务教育学校“按地段划分”招生入学不会有影响,但今后,通过“联盟”资源共享,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之间的交流力度将会更大,有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新闻链接]
南宁市学区设置的三种主要形式
城乡帮扶形式
(1)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村小学),通过帮扶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2)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校在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村小学、教学点教育质量。
集团化办学形式
(1)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2)优质学校+分校区:由1所优质学校(总校)+若干所分校区组成学区,可跨学段、跨区域组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学校联盟形式
(1)初中+初中+小学: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2)优质学校+优质学校:若干所同一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郭燕群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