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记者获悉,自治区工商局发布了2017年流通领域肥料商品质量抽检结果。在全区14个市农资市场上抽查的1420个批次样品中,合格率达91.1%,为2004年以来合格率最高的年份。
2017年,工商部门对肥料商品抽样涉及上市肥料1.21万吨,重点抽查复混肥料(复合肥料)、有机肥料和水溶肥料等。
工商部门发现,肥料商品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为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或超标。例如,在不合格的复混肥料(复合肥料)中发现,总氮、有效磷、钾、总养分、氯离子指标不合格;磷肥(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的有效磷指标不合格等。
工商部门表示,出现不合格产品,一方面是部分生产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偷工减料,人为减少了有效成分,特别是减少原料价格较高的磷肥、钾肥的添加量;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配方、投料配比控制不严,导致养分含量不合格。此外,缺乏有效检测手段,也有是造成产品不合格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存在蓄意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
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做到“三个注意”可避免买到假农资。一是购买农资不可贪图便宜,不要购买比市面价格低太多的肥料商品;二是购买农资要到合法、正规的农资经营门店;三是购买农资要索票索证索卡。购买农资商品前要认真查验产品的包装标识,付款后要索要发票或其他合法有效凭证,以及该经营者的“信誉联系卡”及质量保证承诺书,上面要准确、清晰注明购买时间、品名、规格等级、型号、数量、价格等主要项目。
来源|南国早报 记者雷倩倩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