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的车明和65岁的唐元碧是一对多年的好闺蜜,两人都是四川人,在南宁定居了三四十年。2013年,两人和共同的好友邓树义决定,过世后要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使用。由于担心旁人知道后有所非议,3人当时是悄悄去办的手续。现在5年时间过去了,车明和唐元碧终于愿意谈论此事。“活着就要活得精彩,走的话就要走得潇洒。”车明说。
相约
三姐妹都决定要捐遗体
“我们捐献遗体这事到底还能成吗?”5年多前,车明曾经这样问唐元碧。当时两人都有意向在死后捐献遗体,但却不知如何操作。车明曾经打电话问过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但未能如愿。
经过多方咨询后,两人了解到,在广西,一般的医院并无接收遗体的资质。于是,两人便想到了共同的好姐妹邓树义。邓树义自己也有意向捐献遗体,加上爱人又在医院工作,3人便通过邓树义的爱人联系上了广西红十字会。一来二去,捐献一事便办成了。2013年,姐妹3人在解放军第三〇三医院的一间病房里共同签署捐献文件,3人的心愿终于实现。唐元碧说,她和车大姐都不太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捐赠遗体一事,“因为主动捐献遗体的老人太少了,我们不想因为这个事引来别人太多的议论”。
价值
捐献背后有她们的思考
车明说,自己之所以想要捐献遗体,并不是出于一时冲动或者悲观心态,主要原因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车明的父亲是一位知名作家,他生前就曾瞒着家人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等协议签署完毕后才告诉家人。
那时的车明知道后十分震惊,也很不能理解父亲的决定,可当她听了父亲的一番解释之后,一切都释然了。车父告诉她,在中国,人死去,入土为安、保全身体的确是传统,但如果没有人愿意为医学工作做一些捐献,国家的发展很难有进步。“我觉得父亲是想用自己的一己之力,移风易俗,给身边人带来一些观念上的影响和改变。”车明说,受父亲的影响,很快就有家人也去找医院签署遗体捐赠协议,从那时起车明也暗下决心将来要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
唐元碧的想法则很简单,那就是不想在死后给子女带来任何麻烦。多年前,唐元碧就对两个子女提过自己想要捐献遗体。“现在墓地很贵,买了也是浪费土地资源,而且我走了之后,子女还要操办葬礼,又麻烦又浪费金钱。我生前没有给子女带来任何麻烦,死后也不想麻烦他们。”唐元碧认为,最重要的是,如果日后自己身上的器官能被用来救活别人,或是用于医学研究,自己的生命就得到了延续,生命就有了另外的价值和意义。
公布
亲妹妹听闻后当场大哭
在协议签署完毕后,3人各自领到了一张由红十字会发放的广西遗体捐献登记卡。车明将登记卡小心地与身份证、银行卡等放在一起,一回到家,就将捐赠遗体一事告诉了儿子。当时儿子沉默良久,问了一句:“妈妈,你是不是觉得我很不孝顺?”车明听后又好气又好笑,便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儿子,儿子听完之后,对她的决定表示了理解。
唐元碧也是瞒着家人签署的捐赠协议,没过多久,她便回到四川重庆过自己的六十大寿去了。在生日宴上,唐元碧当着亲朋好友的面宣布了这一消息。谁知她话音刚落,她的亲妹妹便大哭起来,并直言大姐怎么会选了这么一条路。唐元碧的子女们也都陷入了沉默,一个个都不说话了。唐元碧也不着急,耐心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大家听后还是默不作声,只有女婿说了一句“妈妈,您真伟大”。唐元碧知道,家人们恐怕一时半会是没办法接受自己的决定了,但她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理解自己的。
变化
决定捐献后心态更好了
如今,距离签署捐赠协议的日子已经5年了,记者没能采访到邓树义,但车明和唐元碧都认为自己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而且这个决定还给她们的晚年生活带来了不小的改变。由于不用再为自己死后的问题操心,两人的心态都放宽了很多。
车明退休前从事影视文化工作,现在步入古稀之年的她依然不打算停下自己的脚步,想将父亲的人生经历改编成电视剧,并有影视公司向她表达了合作的意向。车明说,现在的自己活得轻松自在,打算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做一些自己喜欢、能让自己开心的事。
唐元碧在退休之后则爱上了摄影,她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在外出采风的路上。每次外出采风前,唐元碧都要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登记卡随身带上,就是担心万一在旅途中自己出了什么意外,别人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处理遗体。这些年来,唐元碧的心态和车明一样,越来越开朗,也越来越轻松。她常常和子女们说,她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摄影作品集,等以后自己离开了,子女一人拿一本她的作品集,在清明时节翻开看一看,就是对她最好的缅怀方式。
新闻链接
3岁的他离开了 但留下了“光明”
2017年12月24日晚,浙江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宋桥村的3岁男童睿睿(化名)永远闭上了眼睛,但他却为这世间留下了光明。面对儿子的离世,睿睿的父母作出了让人佩服的决定,捐献儿子的眼角膜和遗体。12月30日,睿睿的父亲刘先生说,虽然内心有千万不舍,但当时心里就是想这么做,来回报社会上的好心人。
3岁男童患脑瘤
手术后病情复发离世
刘先生今年30岁,是平阳县万全镇宋桥村人。2014年7月11日,儿子睿睿出生了,初为人父的他和妻子沉浸在欢喜中。但睿睿出生没几天,就被查出肺炎,开始住院治疗。此后,睿睿时常生病,夫妻俩时常抱着儿子奔走在各大医院。
那时,夫妻俩总想着儿子会慢慢好起来,所有病痛都会好转,直到睿睿被查出脑瘤。那是在2015年12月,睿睿才一周岁多,连续发烧10多天。刘先生说,那段时间刚好是流感季节,以为儿子就是得了普通感冒。但有一天,睿睿突然晕厥了,他们立即将睿睿送到温州市区的医院救治。经过医生检查,睿睿被确诊为脑瘤,脑部有积水,病情严重。当时,医生告诉刘先生,需要马上手术,但即便手术成功,疾病还是无法根治。“脑瘤病情非常严重,医生都劝我们可以不用治疗,但我们真的不愿放弃。”
面对这样的抉择,刘先生一家毅然选择手术。当晚,睿睿做了第一次手术,术后住院40多天出院了。此后,睿睿的病情时常反复。直到1个多月前,睿睿再次头痛难忍,送去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病情复发。此后,睿睿的病情每况愈下,状态也越来越差。
12月24日晚11时多,睿睿离世。
为了回报好心人
选择捐献眼角膜和遗体
在儿子离世前两天,刘先生突然有个想法:遗体捐献。他便上网查询联系方式。刘先生说,以前曾在无意间看到遗体捐献的新闻,那几天就突然想起,想以这种方式送走儿子。他说,这几年间,为了给儿子治病,他花了六七十万元,也借了不少钱。其间,不少社会上的好心人,也曾给儿子捐款,让他备感温暖。“通过捐献器官和遗体也算是回报好心人了,这让我更安心些。”
虽然身边的亲朋好友不太同意,但他毅然作出了这个决定。刘先生先是联系上了浙江省红十字会,省红十字会联系温州具体负责眼角膜捐献的机构——温州市眼库,负责对接相关器官捐献事宜。刘先生说,自己虽然知道有遗体捐献,但并不清楚细节,了解情况后,他也和妻子进行了商量。12月23日,悲痛中的刘先生和妻子坚持无偿捐献睿睿器官和遗体的决定,并签下了相关捐赠书。
经过相关专家检查后,确认睿睿的部分器官(一对眼角膜)符合捐赠条件,并于12月25日进行了捐献手术。当天,也进行了睿睿的遗体捐赠仪式,将睿睿的遗体捐赠给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据温州市眼库工作人员陈小雁介绍,目前他们已经妥善保存这对眼角膜,很快将移植给两位失明患者。
另外,记者从温州市红十字会获悉,器官捐献过程中,需要由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近亲家属联系、沟通,详细介绍相关捐献事宜,经过近亲家属一致同意,签署《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后,才能进行器官捐赠手术。术后,相关工作人员会做好遗体护理,对捐献者家属做好善后工作,并开展缅怀和慰问活动。据介绍,睿睿是今年温州市第11例眼角膜捐献者,第9例遗体捐献者,也是年纪最小的捐献者。(据《温州晚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