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院常年人满为患,一些社区医院却冷冷清清。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如何推进分级诊疗、让基层医院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不少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委员建议,加快建设城市医共体、改革门诊制度,破解目前大医院“一号难求”状况。
▲在大医院求诊,排长队是常见现象(资料图片)。 南国早报记者 邹财麟摄
1.分析:大医院和小医院为何“饱饿不均”
目前,医疗领域存在着不少矛盾现象:大医院“一号难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患者对基层医生缺乏信任,宁愿少报销、多跑路,也要满怀希望跑大医院;大医院医生忙不过来、超负荷工作,还被病人抱怨“挂号两小时,看病两分钟”。
民建广西区委指出,出现这种状况有多个方面因素:一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公立医院专家资源都集中在上面的大医院,基层医院的医生资历和水平都相对较低,导致病人都跟着医生“往上走”。二是医疗资源使用不合理。医院内部诊疗不分级,专家直接对外挂号,甚至还上墙作广告,客观上误导了病人。只要病人挂了号,专家医生大病小病都得看,浪费了专家资源。三是医疗服务模式不利于人才培养。医院门诊分为专家门诊和普通门诊,由专家医生和普通医生分别直接对外挂号看病,没有形成医生之间的分级诊疗和分工合作,没有形成“师傅带徒弟”的团队培养人才方式。人才培养的不足,加剧了“一号难求”。
2.建议:让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
针对这些现象,有委员提出,如今的“看病难”,主要是指到大医院看病难,尤其是看专家、看名医难。民建广西区委建议,通过建设城市医共体、改革医院门诊制度等,破解“一号难求”。如建设城市医共体,通过市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做到体系一体、利益一致,合理配置专家医生,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结果互认。合理配置专家医生,通过专家资源的下移,实现服务重心的下沉,方便病人就近在基层医院门诊。
通过门诊制度改革,实现医院内部分级诊疗,让普通医生为普通病人看病,专家医生能够集中力量为疑难杂症病人诊治,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3.进展:广西加快推进医联体建设
记者了解到,2017年9月,《广西加快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印发实施。2017年10月底前,全区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县级医院全面启动医联体建设。2018年,进一步扩大县域医共体建设范围,乡镇卫生院参与率达到50%以上;所有三级公立医院至少建成1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实现三二医联体(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医联体)贫困县全覆盖;所有自治区三级公立医院依托国家或自治区级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专科,至少建立1个以上专科联盟;三级公立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平台,并建立稳定的远程医疗合作关系。
到2020年,全区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县域医共体乡镇卫生院参与率达到90%以上,远程医疗协作网覆盖全部县级医院,并延伸到乡镇卫生院。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徐庆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