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猛(化名)是一名80后,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毕业后又去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读研究生。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万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名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他认为,是父母的过度关爱,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1.写下长文 数落父母对他过度关爱
在万字长文中,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他的衣服大多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很少能是按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
王猛说,高中毕业前,他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高中时,他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拒绝。尽管后来王猛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王猛在文中写道,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在王猛看来,这种过度关爱,是一种控制。
▲万字长信的开头部分文字
2. 情感孤儿 向父母求助得不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求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被同学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朵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的取笑。上高中时,一次,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就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他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这次旅行,旅行团由父母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
中途,导游当着全团的面拿王猛开了个过分的玩笑。王猛瞬间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没有帮他说话。回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王猛说,“但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曾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见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3.出国留学 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名朋友并无共同话题,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交往。
王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在美国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4.拉黑父母 他不再主动与家人联系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庭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王猛发短信,询问他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极为简洁:“有事,不回”和“不”。
5.父母难过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问王猛。“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两位老人十分难过,“搞不懂他为啥老揪着过去不放。儿子从小到大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难道真如王猛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王猛的父亲说。
王猛的母亲刘女士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管束。至于选择衣服上,刘女士称,作为父母,他们的确会帮儿子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下晚自习。
6.父亲反思 忽略了儿子的心理问题
最近,王猛的父亲王先生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高考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王先生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王猛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也进行了反思,自己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刘女士说。
两位老人期待着儿子回归,“家的大门永远为他打开”。
[ 网友声音 ]
@东方幻想: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现在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
@李静: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冷漠,真是双重标准啊!
@小海健: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名成年男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战略高手V:网络是年轻人的阵地。父母在这里没有话语权,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张有弛,才能走得更远。
@七月-sweetheart: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但是还好我及时发现了我的性格缺陷,并不断改正,现在和父母的关系还不错。其实,父母不是圣人,哪能不犯错?父母就算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他们对孩子也并无恶意啊。何必要深陷在“埋怨父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呢?
来源 | 据《北京青年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