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了40多年的上海产斑驳理发椅、老式的洗头池、用挂铁牌的方式来计算理发师的“工分”——在南宁市北宁路,“藏”着一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这家店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营业至今,已经存在了近70年。
▲没有什么客人,另一名店员就在理发椅上玩起了手机。
这家老理发店的外墙上,贴着早已过时的老式瓷片,多数设施也还是当年的配置。5月17日下午,记者进入理发店,感觉上个世纪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理发店中间,是一排7张大号的金属理发椅。经过多年使用,理发椅的椅背、扶手和脚踏板等处都已经掉漆、斑驳。从脚踏板上的字样可以看出,椅子是上海制造的“无敌商标”。圆形的椅子底座旁,有一个罗盘样的开关,用脚转动它,就可以把椅子放倒。
李女士正在店内帮一个小伙子理发,一边理,一边征求他的意见。客人说:“两边不用短了,上面打薄一点。”理发后,李女士还帮他刮了胡子,再把小伙子带到旁边砖砌的洗头池旁,开了水,用刷子帮他洗掉碎毛发。
▲店里的洗头设施堪称落伍了。
李女士告诉记者,1980年,20岁的她来到这儿当起了理发师。理发店属于原来的南宁市第二服务公司,但现在却是“自己管自己”。店里一共有4名员工,都是退休工人,“铺面是单位的,我们属于大集体。”
理发店的墙上,贴着各种证照和价格表,还有一个算盘。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布满铁钉的大铁牌,上面挂有很多写有数字的小铁牌。李女士说,这是用来给理发师计件计算“工分”的。
▲理发店的门口没有招牌,来的也多是老顾客。
李女士跟记者聊天时,有两名男子走进理发店,但径直穿过理发店,走进后面的楼梯间。李女士说,理发店其实是一个过道,后面是居民房。
说话间,来理发的小伙子已经收拾好准备付款了:“微信支付行不行?”李女士掏出手机,让对方扫一扫付款。
李女士说,她刚来店里工作时,每次理发费是三毛钱(0.3元),随着物价上涨,现在“理加洗”的价格已经是17元,但仍是附近几条街最便宜的。即便如此,还是很难吸引更多顾客。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新潮,不太爱来我们这边。上了年纪的老顾客来得多,但这两年老顾客也越来越少了。”她听说理发店所在的房子可能要转让,这间经营了近70年的理发店也已面临关门散伙。
来源丨南国早报记者 徐冰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