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
政务服务“一张网”将基本建成,8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企业要素成本明显降低,要素保障明显改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业务覆盖率超过70%,办税时限压缩三分之一以上,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2019年
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投资项目审批等行政审批时限在现有基础上压缩一半,资金和人才集聚取得明显成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业务覆盖率超过 90%,重点领域信用联合惩戒取得重要进展,企业权益保护进一步加强。
2020年
力争 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一次不用跑”,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投资项目审批等行政审批时限再压缩一半,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综合业务实现全覆盖,大部分营商环境指标与全国先进省区并跑,力争营商环境综合水平进入全国前列。
亮点
电力体制改革:今年为企业减电费50亿元点
政策和措施提出,支持绿色大数据中心和产业园区的电力用户通过市场化交易降低用电成本;落实工商同价措施,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降低10%。这些措施的落实将使我区电价在全国从低到高排名,由原来第23位上升到第10位,预计今年可为企业减轻电费负担50亿元。
在减轻群众用电负担方面,下调居民用电超量加价标准,提高丰水期居民阶梯电价第一档电量,由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1位。
压缩审批时限:开办企业最多3个工作日
不动产登记由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项目从申请备案(核准、审批)到取得施工许可,由目前的351个工作日(中介服务所需时间不计入审批时限)压缩到60个工作日以内(园区投资项目压缩至45个工作日以内),在国务院提出的压减至 120 个工作日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再减半。在全国处于领先。
用地保障:率先试行用地指标核销制
企业开办时间将由原来的平均8.75 个工作日压缩至 3 个工作日以内,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开办的时间成本。我区提出“3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的工作目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也就是说,新设立企业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在 3 个工作日内,就能够领取营业执照、拿到公章和发票。据了解,北京的企业登记环节用时5天,深圳是4.5天,上海是4天。
将乡镇批次用地农用地转用审批授权设区市人民政府审批,将乡镇批次用地土地征收审批权委托给设区市人民政府。目前只有广东出台了相关政策。
在全国先行先试建设用地报批审查“三级联审”机制和设区市用地指标核销制,允许工业用地可申请按未缴纳部分土地出让金核减土地使用年限。在产业用地实行租让结合、弹性年限出让和扩大降低土地出让底价政策适用范围方面,比周边省份力度更大。
税费优惠:每年为企业减负逾170亿元
在自治区管理权限范围内降低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标准,暂停征收涉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阶段性降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费率等优惠措施。
各项政策均比周边的湖南、贵州、云南省优惠,大部分政策优于广东。预计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超过170亿元。
改善生产许可:17类工业产品改为后置审查
加大审批权限下放力度,将8项由自治区审批核准的安全生产事项授权或委托设区市、县实施。将17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由证前检验改为后置审查,实施后,企业办理安全质量认证和生产许可的时间大大压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人才引进:紧缺人才可自主择地落户
针对引进人才难等问题,新政在人才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有所突破。提出大中专院校(含技工院校)的毕业生或取得初级及以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可在全区城镇申请落户,急需紧缺人才可在全区范围内自主择地落户,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继续阶段性降低自治区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内工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费率的政策,预计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23亿元左右。
创新急需紧缺人才申报高级职称的政策,打破原有职称逐级评审路径,由自治区层面通过绿色通道直接组织实施。
通关环境:力争再对外开放一批口岸
力争3年内再对外开放一批口岸,我区口岸数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
沿边沿海重点口岸实行周六周日及节假日正常通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大力推行边检自助查验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推动南向通道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是与新加坡开展通关信息化国际合作的全国首个省区。
来源|南国早报记者佘鸿雁整理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