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动车所是广西最大的“动车4S店”,每天停放着70多组动车。动车所内26公里钢轨、110组道岔的巡检工作,事关每天从南宁开往全国各地的动车能否准时发车。而鉴于动车白天出车的原因,巡检班组是唯一一个必须在白天高温时段作业的班组。8月6日上午,南国早报记者来到位于南宁市青秀区屯里的动车所,跟随巡检人员体验钢轨温度50℃以上的巡检工作。
巡检线路保动车行驶安全
28岁的李雁林是巡检工区班长,已在线路上工作6年。当天,作为作业负责人,他带领4名工人对南宁动车所北头的36组道岔、3条股道进行巡检。上午10时,距离上道巡检还有30分钟,班组提前到达作业点开展准备工作。
10时30分,调度命令正式下达。防护员打开栅栏门,开始巡检工作。
站在栅栏外朝线路看去,数十米外的钢轨上腾起一阵阵热浪。一名工人拿出轨温计测量钢轨温度,仪器显示当时已有46.5℃。“今天天气比较热,上道后有不舒服的马上跟我汇报,大家上道注意安全。” 李雁林说,如果担心中暑,可以先喝一瓶藿香正气液,一般情况下钢轨温度超过55℃,就会停止巡检作业。
班组人员有的握着扳手,有的拿着检查小锤、扫把,按照顺序从2号道岔开始巡检。李雁林在轨道上边走边用小锤敲打螺栓,发现有松动的就让同事拧紧,逐项完成整组道岔检查,大约需要敲击110下。如此计算,36组道岔全部检查完大约需要敲击4000锤,这就是他们的巡检任务之一。此外,对发现的轨缝偏离标准、限位器顶死等病害进行仔细检查并做好记录。
50℃的高温下精细巡检
在一条道岔的中部,李雁林发现钢轨有磨耗,经过测量有8.6毫米,他马上让同事处理,“超过12毫米,就需要更换了。”在一处绝缘接头上,他看到有铁粉,赶紧扫干净。他说,列车与钢轨长期摩擦会产生铁粉,如果积压在绝缘接头上就可能导致信号不良。几天前,从南宁出发的动车晚点半个小时,原因就是因为雷击导致信号出问题,一番检修之后才恢复正常。
走在轨道上,钢轨锃亮的光带像一面镜子将阳光反射,让人睁不开眼。中午12时,实测轨温已达到50℃,大家身上的衣服已全部浸湿。虽然戴着草帽,但额头的汗珠还是还一滴接一滴地流下来,脸部也因蒸晒而变得通红。
“我们经历过的最高轨温是66℃,戴着手套碰到钢轨都被烫得生疼。”李雁林说,由于动车所白天出车、晚上检修动车的工作性质,巡检班工作时间与其他高铁工务专业夜间作业的情况不同,他们只能利用每天上午最后一列动车出库后、下午第一列动车入库前的“天窗期”进行检修作业。这不长不短的5个小时,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尤其是在7、8月份的南方,大家顶着太阳在50℃左右的钢轨上工作几个小时,步行七八公里,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3个小时被晒黑一圈
当天,除了巡检班组,线路综合维修一工队的工人也在线路上忙碌着,他们主要负责对动车所站场设备的病害整修。对一处道岔进行修理后,安全员唐东杰趴在滚烫的钢轨上,测量平顺度。“两条钢轨之间的距离、高低都是有一定标准的,超出范围就要尽快处理。”唐东杰说,钢轨好比火车的两条腿,任何一条出问题都会影响乘车感受甚至行车安全,所以一定要严检慎修。
当天下午1时30分,巡检工作基本结束。仅仅3个小时的时间,记者浑身上下已经湿透。由于体验时记者只穿短袖短裤,手臂和小腿明显被晒黑、发烫,稍微触碰就一阵生疼。
南宁工务段南宁东高铁线路车间党总支书记陆恨冰说,现在尽管已经有大型的检修设备,但也有机器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动车所这种道岔密集的工区,还需人工手检。
来源 | 南国早报记者赵劲松、实习生蔡丽 文/图
编辑